国军军衔是怎么回事?

怎么有的人是中将军长,又是陆军上校?(这是举的例子)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但做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

  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
  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额外军官;
  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又对军衔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级增至六等十六级:

  上等官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军校、左军校、右军校;
  额外军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军校升左军校2年;左军校升大军校3年;大军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将军各3年;右将军升左将军4年;左将军升大将军无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还有两个特殊的规定,其中:

  虚衔规定: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陆军中将可加上将衔。如护国名将蔡锷,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追赠军衔的规定:军官作战阵亡或病逝后,依其生前业绩,可以追赠高一级的军衔,如中将可以追赠上将。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7
楼主该不是把字写错了吧?应该是“怎么有的人是中将军长,又是陆军上将?”,我猜对了没有?呵呵。 你说的这叫“加衔”,简单的说就是给军官加一个比实际军衔更高的军衔,比如“少将加中将衔”、“中将加上将衔”,并不是正式晋升。这种方式是给暂不能晋升的军官的一种荣誉,有点实习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13-10-17
因为国民党军队军衔有实际军衔和职务军衔的差别,比如沈醉,职务是军统云南站少将站长,职务军衔是少将,但是他实际的军衔是上校。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加衔制度,只是加衔制度是无论是否任实际军职都有效的,但是职务军衔不同,它只在职务内有效,一旦不再担任这个职务,则不再享受该等待遇。其实中将军长,同时实际军衔只是上校的在解放战争时有很多,比如廖耀湘的手下,新6军军长李涛,就任军长时其实际军衔就只是个上校,一直到1948年6月22日才叙衔为陆军少将的。同一天被授少将衔的很多人都已经是军长职务了,只是有些是中将军长,有些是少将军长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