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九月二十七日,授衔典礼正式举行。事实上,军衔评议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了。时任总政治部部长兼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亲自负责军衔评议工作,对于元帅、大将军衔的评议,他都是与中央各个领导人多次讨论,反复磋商得出的。而上将、中将的授衔人选,罗荣桓不仅逐一核实,仔细调查他们的经历、战绩以及品德,最后得出人选。当然,少将这一级罗帅将之全权交给他的下属赖传珠、徐立清、萧华以及王宗槐等人操办。
一九五五授衔仪式
军衔评议工作耗时四年,其中困难重重,不仅要照顾到个人,还要考虑到到所有人,评得高了会影响其他将领的心理平衡,评得低了本人肯定也不乐意,所以在评衔问题上,包括罗荣桓在内的评议人员慎之又慎,反复核查,最终才得出最终的评衔名单。评衔过程中还有一个难题,那便是对于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国军军官的评衔问题。
国军起义军官
一九五五年总干部部专门发布了一个《补充规定》:“起义和解放”是指解放战争以来起义的国军军官,而不包括抗日战争中起义的国军军官。这也为军衔评定工作解决了一个难题,因为事实上解放军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旧军队,据统计在国民党军队服过役的就高达百分之十六,他们起义后基本都是原职留用。
一九五五年一月三日,在军衔评议工作会上,与会人员认真研究过国民党起义军官的评衔问题。大部分人认为:起义军官中凡已评过级或符合评衔标准的,都应该予以评衔。原国民党尉级军官,均应评定军衔。原国民党校以上军官,一般不授军衔。
起义国军士兵
除此之外,评议人员特别讨论了起义领导人物,原国民党高级军官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等人的军衔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这些人都是“于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有功将领”,在授予军衔时应该予以特殊的照顾。经过慎重考虑,评议工作组评定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三人为上将,孔从洲、韩练成、曾泽生为中将,而少将有四人,包括邓兆祥、张世珍、林遵、魏镇。
很显然,大部分国民党起义军官是不会被授予军衔的,一九五五年授衔时仅有三千多国军起义将领被授予军衔,授衔总人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有如此多的国军起义军官没被授衔,这势必会引起部分将领的不满,当时包括罗荣桓在内的评议人员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最后还是罗帅想到了一个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对于不会被授予军衔的国军将领,罗荣桓便让人安排他们转业,而根据授衔规定:凡是不在军队任职的人员,都不予以授衔。这样这些专业的国军起义军官,自然就不在授衔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不被授予军衔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