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技的关系

如题所述

人文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人文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他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人文由一系列的哲学和道德观点构成的,它强调人(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的价值和行为; 人类关怀、 生命关怀是人文的核心问题;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二、科技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科技“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 Tech ” ,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 技巧。 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

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 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即技术是发明, 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三、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事实中,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科技”与“人文”一直以来是 互相渗透并且缺一不可的。至于现代技术, 更是基于人类对美好、 便捷生活的向 往和高度发展的科学原理,

科学与人文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

扩展资料:

1、与此之外, 脱离科技的人文, 也是不现实, 甚至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 人文也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速度, 否则, 人文观点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了解现实状况, 也将对新科技带来的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更不要说指引人类发展的方向。

2、不断进步的科技,在可以 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同时, 也可能对人类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此时, 我们就需要正确的人文观点来帮助我们判断, 什么是好的, 什么又是坏; 什么是丑陋的, 有什么是美的。

3、相较于科技的几何级速度的发展, 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却是线性的, 远远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这种现状带来的后果就是,当科技被人性中无知或者恶的一面所利用时,科技就给我带来了各种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

4、 因此, 当人类还没有能力清楚地了解或者无法驾驭某项科技发明可能会招致的灾难性恶果的时候, 我们只能通过正确的人文观念, 即以 对人类和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为出发点, 让科技前进的步伐缓一缓, 从而避免对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人文与科技的关系:

第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
(1)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 (2)这是由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决定的。 (3)这是由知识创新和创造知识的劳动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也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
科技与人文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讲究科学理性,一个讲美学感性。二者一个属文一个属理。科技的使用价值很强,但是人文的东西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间接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也对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1959年5月7日,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详细论证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对立的文化的存在之后,明确指出了这种文化上的分裂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害。对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斯诺认为主要在于人民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人们要把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又如:导致“异化”的实例,由于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核伤害和威胁、新疾病等。美国未来主义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指出“新科技必须经过更严格的考验,除经济战略之外,还要考虑生态和社会问题。”在这本书中,他还说道“我们知道,工业主义把社会变成千万个连锁部分——工厂、教堂、学校、工会、监狱、医院等等。它破坏了教堂、国家、和个人间的指挥关系,它把知识变成专门的训练,它把工作打成碎片,它把大家庭打碎成小家庭,它就这样粉碎了地方生活和文化。”但是这不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是任何一个依靠高科技进行生产的社会共同存在的问题。

第三,
一、科学人文互动互补有什么益处:第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第二,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第三,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第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
二、科学与人文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
三、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四、科学与人文之间存在着分裂。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范围内,人文学科及其相关的文化的地位也仍是充满了争议的,在一些唯科学主义人士的眼中,还仍然有着对人文的蔑视。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第三种文化”,这个第三种文化大致上是一种融合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新文化。
第2个回答  2013-06-04
20世纪结束的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迈入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21世纪的长廊。如何面对这纷繁芜杂又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我们人类应如何操控自己未来的命运?相信这应该引起我们世博会组委会的关注,并在世博会上将这一内容予以凸现。

  因此,我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刻石凿壁,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从中不断受益,并借着这两件武器产生的强大助动力,从茹毛饮血来到了信息时代。两者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两者的关系也就如天平的两端不能偏废,缺一不可。尤其对于现今的形势来说,科技与人文的比翼齐飞更显重要。

  这是加速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今时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人类基因组工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各种绝症的攻克等等,这所有的发展都是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体现,给人类以希望和生存的动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又给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带来巨大的冲击。克隆技术能否施之于人类,基因科技会否被乱用而带来灾难,这种种疑问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不安和惶恐。这时,人类便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学来独当一面,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惑,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就如当年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两者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关系可见一斑。

  这又是提高全人类素质的必然需要。大千世界究其本原是一个个个体———人的组合。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个人的作用不能视而不见,个人的素质也亟待提高,从而带动全人类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任务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尤其严峻。这就要求对个人加强“两个文明”的建设,用科技和人文———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武装人,使人成为完美的人。“只要人是完美的,世界也是完美的”。这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配合上述主题的确立和体现,世博会可以重点建造“科技与人文———人类的翅膀”主题展馆,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以科技与人文的发展和关系为线索,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展望地球的前景,藉此吸引和教育参观者。各国还可自设展区,介绍本国的科技和人文情况,为各国互相了解打开一扇扇窗口。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6-01
人文应符合人能接受的,但见到更多的是鬼文化。科技应符合人们需求的,但最先进的仍然属于军事领域的。从客观角度让我很直白地说,他们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科技常识,会出事。没有人文常识,每个人对你都是看猪一样。个人觉得,它们如果非得分个第一第二,还得看你从事什么行业,职业。
它们的客观关系,像人与物的关系。也可以说,像放牧和种植的关系。从事放牧,草得有,但那不是主打的。从事种植,养点益虫也无妨。
当草太多,产值过剩,占了种植的空间。当益虫太多,自然害虫也多了,放牧也难了。这是它们的简单矛盾关系。
当草能喂牲口,又不占用农作物的土地。当益虫、作物、牲口平衡起来,才可能形成积极的关系,而这时,种植与放牧才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是它们的简单和睦关系。
但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的,人文就像月上的白银,永远可以看见但需要去追逐。而科技就像真理的黄金,永远看不见却在沉淀着。
第4个回答  2013-06-05
人文是为人之本,它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

文化概念、民族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绝对不是“基因”的概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延续到现在,什么原因?是文化。

我记得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举行基础教育报告会,季羡林先生在报告中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两点,第一爱国,第二有骨气。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诚、正、修,为的是齐、治、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也讲,要弘扬民族文化,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到世界上去,为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有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去做官,他问孔子怎么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孔子告诉他,一、粮食充足,二、兵力充足,三、民信。粮食充足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兵力的发展是军事实力,民信就是凝聚力。

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但是,基础是人格。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

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

我曾推荐学生读两篇苏轼的文章,《贾谊论》与《留侯论》。前者论贾谊,后者论张良。两人都很有才华,贾谊失败了,张良成功了;因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张良则志大量大,才足识足,“有过人之节”。

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曾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人的大脑,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因此,人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也主要作用开发右脑。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作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科学和人文交融 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科技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和人文交融有很多好处。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可达到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

第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第三,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

第四,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严谨、有序,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宽松、活泼,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