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出了特有的皇权制度外,还有宰相制度,宰相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的高,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够参与到朝廷的政治决定中去。但是在不同朝代中,称呼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称之为宰相,有的朝代却称之为丞相。那么宰相和丞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宰相制度有很长的历史,从开始创立皇权制度的时候,就有了宰相这一职位,但是在秦朝的时候,宰相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称呼为丞相,并且丞相也不仅仅是一人承担,而是可以多人担任。一直到西汉,都是称之为丞相,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没有丞相这一职位了,而是以三公来代替,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 ,这其中又以太尉为大。
由此看出,历史上,虽然宰相制度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其官名却是五花八门,沿用称呼最长的就是丞相,其余的就用其他的称呼或者职位来代替了丞相的称呼。就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虽然内阁中有数名大学士,但是以内阁首辅最大,并且以内阁首辅此时的权利就相当于宰相。
能够被称之为宰相的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就是有议政权,能够和皇帝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且还能做出一定的决策。第二就是有执行权,对百官的政务有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称呼,只要有以上这两点就能够称之为宰相。所以并不是只有丞相才能作为宰相,只要弄清楚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宰相和丞相还是很好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