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如题所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课堂教育有效性提出更高期许。而初中数学作为其中一门主要学科,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为更高程度的数学教育打下好的基础。因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大关键。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效率”这一概念,不仅是课堂效率,而且要重视实践效率的提升。教师要提前确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改善课堂进行方式,加强互动,突出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进步。同时,数学课程教学安排会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影响。而在学生方面,学生的智力并非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他非智力因素才是营造课堂气氛的主要原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对解决问题的热忱等,激励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才是进行数学课堂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学科,因此它既需要杰出的想象力又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对数学教师个人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保持传统教学理念和停滞不前的个人素质水平,将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特别当代,学校与社会大环境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储备越来越广,教学环境与之前相比产生相当大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促进个人教学能力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教育。
但是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停留在过去的教学阶段,无法摆脱保守的、静止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接受者,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灌输。同时通过大量课后习题巩固知识,整节数学课堂都呈现出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承受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服从型”的,缺乏思考和想象,以后数学学习中会遇到更大困难。
新课程理念强调更多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活动应该是由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并非单纯由教师带领。学习主体由学生构成,而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保护者。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从以往单一的讲述者转变为参与者,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众多数学教师想象中的理想课堂。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实际延伸,当教师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后,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有理念而无行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演示更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情境化教学是数学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境创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在经历了观察、思考、计算、验证等环节之后,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得数学探究的乐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体验。另一种情境指竞争情境,主要利用初中生旺盛的胜负欲,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或单人进行计时解题比赛或者编题比赛,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竞争性的较量能够成为枯燥课堂学习中的调味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迅速审题、迅速答题的竞赛习惯。
但是创设情境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情境设计与课堂内容的统一性,情境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丰富课堂结构而生硬地插入情境练习,情境化需要合理。二是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能够对情境的真实与否产生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需要选择那些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三是情境创设的整体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使情境创设环节不显得突兀,既有利于教学内容展开,又能增强学生对完成新知识建构的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与课堂提问
数学问题是贯穿整个数学课堂的关键线索,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问题的理解,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同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而有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有针对性
数学不像其他学科,答案是精确而唯一的,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而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并且有针对性地围绕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问题中心正确回答。
(二)有启发性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的每一个重点问题都需要体现它的价值,而问题的最大价值是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进行引导,多使用反问句,而不是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同时,合理利用发散性提问及开阔性提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框架。
(三)有层次性
课堂不是由一位学生组成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力水平。针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的问答题,对中等学生多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而对于班级中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难度较大的拓展题活跃整个班级思维。由易变难,层层递进,才能照顾到整个班级的数学进度。
除了课堂提问之外,课堂练习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课过程中添加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不仅能及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有计划地选择课堂练习题目,甚至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进度的准确把握。
四、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向同一水平进步。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会对实现课堂有效性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激励学生向前发展。为了实现评价系统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教师进行课后评价时,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曾经遇到的困境及克服困境的态度和心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历程,而教师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给予激励。
激励性教学评价是建立课后评价体系的支柱。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具有很多抽象概念及公式计算,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难以轻松掌握的一门学科。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予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
实现积极的教学评价还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论在课堂提问、课堂检测或平时考试中,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支持或引导取得不同成绩的学生。特别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些学生需要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教、学双方都付出努力的过程,教师的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在课业上取得积极进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及建立积极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但是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要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化,还要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情感态度,只有在师生共勉的情况下,才能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