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4个历史故事,要有主要人物

如题所述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孺子可教”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因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藏在下邳。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慢慢地步行经过下邳的桥上,看见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头正向他走来,到了面前,老头把脚一甩,将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起来。”他感到十分惊奇,天下哪有如此无礼的人!真想揍他几拳,但想到他年岁已大,就强忍了那口气。张良下桥去把鞋子捡了起来,不料老头伸出脚说:“给我穿上。”张良更加愤怒;但想到既然已经捡来了,就再次强忍着跪在地上给老头穿上。老头见鞋子穿好,就笑哈哈地走了。

张良在桥上看着老头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感到无比的羞辱。不一会儿,老头又转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子可以教育了。(‘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早晨,你在这里等我。”张良勉强答应了下来。

第五天清晨,张良来到桥上,可是老头子已经早来了。他抱怨地说:“与老人相约,为什么迟到呢?回去吧,再隔五天早上来。”说完老人就走了。第五天早上,鸡刚叫张良就赶往桥上,不料老头又先到了。老头愤怒地说:“再过五天早上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不一会儿,老头来了,高兴地说:“这就对了。”然后他从怀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认真地读吧,今后可以作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必有用处。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来,如果见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头就不见了。

等到天亮,张良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本世间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

“孺子可教”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因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藏在下邳。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慢慢地步行经过下邳的桥上,看见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头正向他走来,到了面前,老头把脚一甩,将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起来。”他感到十分惊奇,天下哪有如此无礼的人!真想揍他几拳,但想到他年岁已大,就强忍了那口气。张良下桥去把鞋子捡了起来,不料老头伸出脚说:“给我穿上。”张良更加愤怒;但想到既然已经捡来了,就再次强忍着跪在地上给老头穿上。老头见鞋子穿好,就笑哈哈地走了。

张良在桥上看着老头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感到无比的羞辱。不一会儿,老头又转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子可以教育了。(‘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早晨,你在这里等我。”张良勉强答应了下来。

第五天清晨,张良来到桥上,可是老头子已经早来了。他抱怨地说:“与老人相约,为什么迟到呢?回去吧,再隔五天早上来。”说完老人就走了。第五天早上,鸡刚叫张良就赶往桥上,不料老头又先到了。老头愤怒地说:“再过五天早上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不一会儿,老头来了,高兴地说:“这就对了。”然后他从怀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认真地读吧,今后可以作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必有用处。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来,如果见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头就不见了。

等到天亮,张良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本世间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
“孺子可教”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年轻时因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被通缉,逃亡隐藏在下邳。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慢慢地步行经过下邳的桥上,看见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头正向他走来,到了面前,老头把脚一甩,将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起来。”他感到十分惊奇,天下哪有如此无礼的人!真想揍他几拳,但想到他年岁已大,就强忍了那口气。张良下桥去把鞋子捡了起来,不料老头伸出脚说:“给我穿上。”张良更加愤怒;但想到既然已经捡来了,就再次强忍着跪在地上给老头穿上。老头见鞋子穿好,就笑哈哈地走了。

张良在桥上看着老头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感到无比的羞辱。不一会儿,老头又转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子可以教育了。(‘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早晨,你在这里等我。”张良勉强答应了下来。

第五天清晨,张良来到桥上,可是老头子已经早来了。他抱怨地说:“与老人相约,为什么迟到呢?回去吧,再隔五天早上来。”说完老人就走了。第五天早上,鸡刚叫张良就赶往桥上,不料老头又先到了。老头愤怒地说:“再过五天早上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不一会儿,老头来了,高兴地说:“这就对了。”然后他从怀里拿出一本书递给张良,说:“认真地读吧,今后可以作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必有用处。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来,如果见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头就不见了。

等到天亮,张良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本世间失传已久的《太公兵法》。

【幸福】。 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愉快!
╥﹏╥ 很高兴为您解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2
1`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2`金屋藏娇
武帝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遂力劝景帝促成这了桩婚事。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词的来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刘彻这次极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从此赢得了长公主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汉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奢靡。3`4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4`酒圣杜康

“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