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客学院塔主崔冕说:很多英文老师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很新奇,但一两年之后就产生了“掏空感”。常有人问道:”整天输出,没有输入,我们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学生,那我们又从哪里获得新知识呢?“
凡事要先搞清楚定义。
“挖空感”并不是学生把你挖空了。你把东西给了学生,不代表你就没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摊了个煎饼果子,我给了你,我就没吃的了。这是实体物质的特点。但如果我用视频向你演示了摊煎饼果子的制作过程,我做了,你也会做了,而我依然拥有制作煎饼果子的知识。
其实没人挖空你,问题在你自己。
老师所谓的“挖空感”其实是一种停滞不前的恐惧。
这个问题是定时炸弹。我曾经说过培训行业教师神奇的“两年的诅咒”,很多人撑不过两年,都因每日 day in day out 的生活折损沉沦:车轱辘话一样地跟学生讲课,然后还有很多行政琐事。最后,最重要的是,还完全没有新东西进来,人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停止生长。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向死而生,也可以过地波澜壮阔,豪气万丈,有些人“虽然活着,但却已经死了。”
好,我们理清了定义:“挖空感”是停止生长的一种表现。小则对每个老师的幸福感有提升,且会带来物质奖励;大则对一个机构保留更多优质的老师,发挥大家专长也有借鉴。
理清了定义,就可以开始动手击败它!
怎么破?持续生长咯!
第一、在方向上,有内外两个选择。
向内生长,是指深挖目之所及的一切。就好像 Iyengar 一派的瑜伽老师在最后总要说:Bow to your inner self (请向你的内心鞠个躬)。职业的向内生长也一样。
内向的做法:仔细地观察每天自己做的事情,哪些还可以求甚解,那就继续求下去。
例如,有学生上课不听你的话,作业不写,上课睡觉…… 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都遇到,而且今后也可能遇到。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消极?我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我想到过以下问题:
是什么影响了学习动机呢?
是课业的难度么?是课堂上的参与度低么?是学生的家庭问题让他分心了么?是他的自信心曾经被打击了么?是他在小小的青春期为了寻求身份建立,故意要反叛么?其他老师怎么处理呢?哪些处理方法有用呢?惩罚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呢?如何改正学生还能让他不记恨我呢?
这种深挖,就是向内生长。
最后的成果:你的每天都是一次新的社会实验,每个学生都是你的新样本,每本书籍都激励你和实践结合,每一次学生的输出都会变成你的数据。你看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也会出现变化,你甚至会更加善于跟别人沟通。
我见过没做到这一点的老师,最后变成一位愤怒的、有控制欲的、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你的江郎或江女郎。
另外一个方向,是向外。
向外的做法:把工作变成原点,把一切可能都变成了触角。这些人的触角总去试图碰触跟英语有关,但不仅仅限于英语的知识。
例如,教交通工具的时候,这些老师提到了火车、汽车、自行车之后,会自己去看看无人驾驶的车是怎么回事,他们还会接着看Elon Musk 的电动车怎么样,然后就接着找到一本 Elon Musk 的自传看看,然后又去看了一个人类移居火星的纪录片…… 看见这些人的思维路径了么?
这只是一个人的层面。这些人还有可能会从几个回访电话里发现一些 customer service 的程式,然后去找找 CRM的网站看看,然后做个 excel 表格,注意积累自己的客户,不管是续班还是自己的小工作室,都有了自己的小档案。
这些人还有可能常常找外教们聊天,了解国外的生活和学习,然后深夜回家自己上网看学校,找奖学金,搏命三郎准备个语言考试,两年之后出国念了个教育学硕士,要么继续在国外生活,要么回国也有了学术和语言资本。
把课堂的内容、工作的种类、接触到的人都变成你成长的触角,任何一只触角只要够长,够坚实,就会变成一条不断为你输入养料的通道。这就是外向的成长。
内外兼修的示意图:
向左转|向右转
向左转|向右转
图解:塔主爪子画的一张内外生长示意图
有了方向之后,就要考虑内容了。
击败”挖空感“的杀手锏,不外乎三个:
读书、旅行、见人
读书成本最低,买一本、打开看、就好了。你真以为就这么好了么?
读书的能力还要拆分成两个:选择和速度。
选择书籍不外乎两个指向:我马上要用的,和无用而快乐的。当然,这两个也完全可以重合。
例如,你要参加TKT考试了,你就得看一本TKT的书,考完之后,过了,你就很开心。(这本书写得很精辟,给小白看很适合,塔客学院的课程里也有对它的句读和精讲。)也可以例如,你就是喜欢东野圭吾,你就买一个全套,放在枕边读,读完之后就失眠了,也很开心。
在读图泛滥的年代,把文字符号转换成信息的能力将会越来越重要,这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为什么?这群人虽然看不到图,却可以运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显卡来处理信息 —— our imagination.
看似一本书很厚,好像不如看电影来的快。但读一本书之后获得的信息,比看两个小时电影之后得到的信息要丰富得多,你换算一下比率,依然是书籍的效率高。(当然,这都得是好书和好电影,烂书烂片到处都有,还有些烂书改编成烂电影,这你就自求多福了。)
来喊喊口号,来,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1、2、3、go!
阅读能力
选择好书,加上阅读速度,会让你在自我提升以及比较优势上一路领先。为了帮助老师们选择好书,我在塔客学院里也把我看的一些书的精华做成了视频课,带你一小时读完一本好书。
但读书也有缺点,毕竟那是别人的生活,你只能隔空打牛,接触着二手的、A4面积大的人生。
向左转|向右转
向左转|向右转
图解:读书旅行见人各有优缺点,一起做才能互补。
所以得走出去,旅行。
旅行,不一定非要环全世界、梦回西藏。如果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算周末去一趟门头沟的农家院、坐个小火车爬一爬慕田峪长城…… 都可以是旅行。
旅行的意义在于亲眼看。书上这样说,他们真的那样吗?电视剧里这样表演的,他们真的这样吗?电影里的场景好绚丽,真景色是这样吗?你有了对比,有了真实的感受,灼热的空气烧着你的双臂、凉爽的风吹动你的衣裙,鲜红的辣椒让你打了喷嚏,香浓的奶茶咕噜噜地喝到肚子里…… 这些感受,书给不了你,网络视频也给不了你,电影给不了你,你只能自己站起身,自己索取。
The World says: I'm here. Help yourself.
旅行也许是三项当中最费时间和金钱的方式,但也是记忆最深刻,影响极深远的一种。举一个赤裸裸的例子,我们常常有些厌烦这样的人,一张口就是:当年我在拉斯维加斯的时候…… 其实他只是在Vegas转机一次而已。
但为什么会这样?也许那短短的三个小时,他浸泡在摆满了老虎机的机场里,可能还试试手气赌了一小把,赚了50美元。那是经历,他亲自摸过那些转盘、手柄;他亲耳听见过隔壁玩家输钱之后的叹息;他亲眼看见了各式各样的外国人;他也可能闻到了世界风味的体臭…… 这全方位的浸泡,让他无法忘怀,于是多年之后,还会说“我当年在拉斯维加斯的时候……” 犹如他就是沙漠里的赌王。
所以,我强烈建议英文老师要到英语国家走一走,就算是一星期的旅游也可以先走起来。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请当地的朋友带你玩,去见识游客世界之外的本地人的生活。讲真,英文老师还没去过英文国家,真的应该自己先捉急一下。
但是旅行也并不完美,第一成本貌似高,很多人就是压根挤不出时间,也没钱;第二,很多人就算去了一个美西十日游,也整天都跟团,去的都是挤满中国游客的经典,就连朋友圈照片背后的人都是中国人,看不出到底是环球影城还是深圳世界之窗。
所以,我说还要有最后一条:见人。
如果你自己亲自到不了,就和来自这里的人聊聊。一个人口述的经历可以跨时间空间,也可以涉及眼耳鼻舌身。他在你面前,眉飞色舞或者正襟危坐,都是信息,都是新知识。见人,能让你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流动的智慧,会让你觉得有力量,更加充实。
见人的做法:多参加圈子以外的活动,例如书友会啦,联谊会啦,登山小组啦,摄影社团啦…… 在工作生活当中,碰见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对他们的生活友好地表示好奇。
当然,你也可以在旅行当中见人,这就是为什么各种“五日游”“十日游”欠缺的地方,你来不及见到一个可以深入了解的本地人,就要浮光掠影地离开,最后留下几个朋友圈的微信定位分享,就此结束。
见人并非是单项的索取,你毕竟在交朋友,并非是读一本纸质书。例如一句越南俗语:人情像银行,先存才能取。你一味缠着外教练口语,结果人家要倒节课的时候,你嫌他那节课太早,懒得起床,拒绝帮忙—— 这就不对。我们要见人,不要贱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说过了方向和内容,你就可以做一个矩阵了。
向左转|向右转
向左转|向右转
图解:塔主是sample矩阵,也是下半年的计划。
按照你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所及,来填写这个矩阵,它就是填充你“挖空感”的第一步。
当然,后面还有很多步要走,例如做计划、每日执行、调整计划等等。
—— 嗯,躺在被窝里的看的人莫好奇,有“挖空感”的培训学校老师,今天都是上班的。
如果你今天不上班,还不赶快起床,The World is Waiting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