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幼儿教育?

如题所述

摘要:健康的心理状况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时刻充满活力,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乐观、开朗,当其遇到困难或者是不幸的时候,就能够表现的自由洒脱。本文从幼儿心理教育出发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浅谈以下几点。关键词:健康状况;乐观开朗;幼儿教育在当下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是心理发展的形成关键时期,个性和心理品质在这一时期形成。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幼儿的心理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大部分儿童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9
人只要活着,终生都在成长、在学习.幼儿时期的学习生活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建立在这个时期的基础上,这些决定了孩子以后对人、对事的感受和反应.作为一名幼教老师,我觉得以下三点尤其重要: 一、注重孩子的语言培养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阶段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对普通话学习的培养.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二、注意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要注意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同样需要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多方面.如果家长没有注意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错误地对待了孩子,那么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生活中,音量要适中,不要对孩子大嚷大叫.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父母以及教师要克制住自己帮助孩子的行动,教会孩子你能行,你自己可以做到的理念.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面对一些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使孩子能够自信地成长. 三、让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紧张、焦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有效心里和成长非常不健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生病发烧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过于害怕和紧张,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等.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进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让幼儿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步,获得人生的幸福.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29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指导
【摘要】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那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帮助就显得特别重要。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存在的误区——对幼儿及幼儿游戏的过度介入、对幼儿游戏的干预时机把握不准确、指导干预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不当等展开讨论。本文采用了观察法,案例搜集与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教师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提出建议。通过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游戏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帮助教师掌握在自主游戏的指导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保证教师在幼儿游戏时的介入能起到正向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游戏;介入指导;教师
【Abstract】 Game is the favorite activity of children. It is the need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form of education for kindergarten. Therefore,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children's game activities.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eacher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involved in children's games - the excessive intervention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games, timing of interference from the children's game is not accurate, direct intervention in the way and method of using improper and so 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observation method, the method of case collec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nalyzes the actual cas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eachers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intervention guid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eachers involved in the game. Help teachers in the guidance of autonomous game, when to intervene, how to intervene. To ensure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game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Key Words】Children's games; Intervention guidance; Teachers

目录
一、概述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游戏的综述
(二)教师介入指导行为的作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的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度介入幼儿的游戏过程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把握不准确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使用的介入指导方式不恰当
五、如何提高教师对幼儿游戏接入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二)把握正确介入指导的时机
(三)掌握介入所需采用的方法
总结
参考文献

一、概述
幼儿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外界物体,通过身体和心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2]。维果茨基说过:“游戏因其具有教育作用而产生。幼儿达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通过成年人的干预来学习如何进行游戏。”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至关重要:不当的介入,会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带来干扰,从而影响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对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发展造成阻碍。由于幼儿是幼儿游戏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者在一旁进行指导,游戏时的节奏还需要由幼儿自己掌控。此时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介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介入指导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对于介入指导还存有不同程度的困惑:什么时候该介入?选择什么方式方法介入?教师在介入后是否有关注介入行为给幼儿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对于如何能在游戏中介入指导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避免在游戏时无效介入情况,最低限度地减少对幼儿干扰影响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中困扰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描述大班幼儿游戏教师介入指导现状,试图分析现状中的问题,虽然并不能直接解决现存的所有问题,但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教师的介入指导带来一些思考,能够关注介入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模式,为充分发挥教师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二、文献综述
(1)幼儿游戏的综述
游戏娱乐观的传统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把游戏仅仅看作是一种娱乐活动、消遣活动,这种游戏观也使得游戏与学习成为截然对立的两件事。
陈鹤琴和张宗麟等教育家认识到儿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这就是游戏发展观。有学者对他们的游戏观进行了研究,李向玲(2011)对陈鹤琴的游戏观进行了如下阐述: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生来都好动、喜欢模仿、喜欢野外生活、且是好群的。游戏具有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能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灵丹四方面的价值。黄贵(2012)对张宗麟游戏观进行了如下阐述:明确儿童好游戏、喜欢户外活动的心理特点,将游戏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的选择要符合儿童的自然趋势,教师带儿童做游戏时要遵守相应的原则,以保障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也有学者们通过对前人和西方教育思想的总结研究,强调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对游戏发展观更加肯定。华爱华(2010)认为愉快和严肃对游戏来说是统一的,但愉快是主要的。所以,游戏是一种正向情绪体验的活动。以上的游戏观都肯定了儿童游戏对于儿童以及儿童教育、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2)教师介入指导行为的作用
冯秀娟(2014)肯定了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指出了教师观察的途径和教师观察的内容,为当前幼儿教师提出指导建议。关于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郝萍瑞和徐莉(2008)指出在游戏活动的实践中,出现教师的游戏定位不当的现象,第一种是教师指导缺失,第二种是教师参与过度,并指出教师应做好环境创设者,观察记录者,支持引导者,客观评价者,成果分享者等多种游戏。吴红仙(2012)认为教师要在整个游戏中起到指导和评价的作用,通过教师的仔细观察和适当引导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并且教师要在游戏结束后能够总结评价,让幼儿互相学习,在游戏中长大。
国外有不少研究者重视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作用,James E Jonnson对英国幼儿园的观察研究表明,当老师参与幼儿游戏时,游戏情节的更加丰富,持续时间增长。幼儿教师可以丰富幼儿游戏情节,增加游戏趣味性,创造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锻炼幼儿思维想象力,将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最大化。也即老师通过提供游戏材料、示范游戏技能,不仅可扩展幼儿游戏范围,也可提高游戏对幼儿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成人参与幼儿游戏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过度千预介入幼儿游戏,使得幼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减少,和同伴产生人际冲突时,教师立即进入调节,幼儿养成过度依赖成人的习惯。
而且我国学者大多主张,教师合理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等不同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在游戏中对幼儿有效指导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线亚威(2012)等人指出教师指导会直接影响到活动区活动的效果,为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指导原则和策略。邱学青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为顺利开展活动做好准备,包括时间、环境的安排和创设,第二,教师要学会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活动进展;第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参与,促进游戏活动的发展;第四,要倡导幼儿学会在活动中进行分享,丰富幼儿活动经验,为今后活动做准备。
(3)教师介入指导的方式
国内外学者大都根据游戏中发生的具体游戏类型进行阐述,且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国外学者Cinture等人指出,教师指导的具体形式总体可分为言语指导和非言语指导两类。Howes总结了教师的语言指导方式(teachertalk)有四种:无言语的指导、直接的指导、封闭型的指导、开放型的指导。Ruth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表达方式上将教师指导具体细分为提问、引导、组织-提供指示、呈现-解释、评估、协调六种指导方式。对于教师指导方式的划分,我国学者刘焱(2004)将其划分为两种方式:非干预型和干预型,并具体阐述了这两种指导方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在这两种方式指导中不同的做法。邱学青(2005)也提出教师指导包括对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以自身为媒介的指导。而以教师为媒介的指导方式又可以分为“平行式指导”、“交叉式指导”和“垂直式指导”三种,并对每一种指导方式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果成人和幼儿在一起工作时,成人表现出过强的控制欲,幼儿的创造性往往会受到打压,因此,幼儿的游戏也开展不起来。如果成人在幼儿游戏时过于放任不管,那么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创造性表现也常表现在不成熟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成人把握介入度的问题,如何做到在高度控制和完全放任之间找到合适的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指导教师更好的介入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参加游戏活动提供自己的一些建议。具体指在幼儿园中,幼儿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从游戏的地位、游戏的参与、游戏的提供与游戏的保护角度出发,对目前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在幼儿游戏介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意义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生活经验得以再现,帮助幼儿推进游戏进程,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经验。其次,运用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全面剖析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幼儿园在日常教学过程汇总切实保障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是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行为,即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互动行为中,只是更关注的是教师行为。所以,本研究主要通过师幼互动研究过程,该研究范式认为师幼互动主要受参与者教师和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对互动情景、互动行为的理解、以及互动行为本身所持的期待影响,互动行为由参与的互动主体影响,具有易变性和建构性,本人认为本研究问题属过程范式,所以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为主,访谈法为辅。
1.案例分析法
案例研究法是实地研究的一种。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场景为对象,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状况。本文通过实际日常的观察,提取经典案例,为后文的论点提供素材。运用这种方法对幼儿教师的行为、幼儿园中幼儿的行为反映出幼儿的内心活动,透过这些作品反映不同角色对幼儿教育的不同认识。
2.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对教师介入指导行为进行事件取样,每个班级跟踪观察一周,第一天采取预观察,让幼儿和教师适应观察者的存在。游戏时间除了之前教师的介绍新材料和注意事项以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每天均约有40分钟的游戏时间。在观察中严格按照非参与式观察的要求,尽量让教师和幼儿处于最自然的状态,真实地表现日常互动,对教师在大班幼儿游戏时的介入指导行为进行分析记录
四、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度介入幼儿的游戏过程
观察是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工具,充分观察为前提,可以教师让及时调整自身角色。
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会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中去,犹如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3个小朋友正在娃娃家与同伴一同进行着角色分配的讨论,教师认为不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讨论角色分配上,便径直介入他们的讨论当中,说道:“兮兮是女孩子,让兮兮做妈妈,豆豆很调皮,豆豆就做弟弟吧。”说完就让他们按老师说的开始进行游戏。这时,豆豆气鼓鼓地说:“我不要做弟弟,我的力气很大,我要做爸爸保护妈妈和宝宝!”
在此案例中,老师想当然地给幼儿分配看似合理的角色,却忽略了在角色扮演中幼儿的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作为观察者的角色意识缺乏,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很好地把握观察的内容与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使得观察的敏感度不够[6]。如此一来,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无法与幼儿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
教师没有做到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耐心地等待幼儿们自己分配完角色;而有的教师则是将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丁丁在玩桌面游戏时,拿着手中的积木来找老师帮忙搭房子,老师接过积木二话不说就快速给丁丁搭了个小房子,全程没有和丁丁进行语言交流,也没有对丁丁的想法进行询问。
这种只观不思缺乏质量的介入,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同时观察缺乏目的性,教师没有带着问题去观察,导致在指导幼儿时比较茫然,无法透过现象去了解、分析幼儿行为的成因[7]。在准备不充分、观察不透彻的情况下,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指导必定也是含糊不清的。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把握不准确。
桌面游戏开始了,诚诚在老师分完了积木块之后,像往常一样将所有的积木一块一块在桌面上拼得长长的,老师以为他又想捣乱,还没等他做下一步动作,就立马走到他身边跟他说:“你不能把这个玩具拼的这么长,你应该把它弄短,拼两层或者三层,你再拼的这么长就不要玩了。”说着就要把玩具弄短,这时诚诚突然就眼泪汪汪地看着老师说:“这是我的火车轨道,弄短了我的火车就开不了,车上的人们就不能回家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不由分说地就动手去干涉幼儿已经拼搭好的作品,没有给幼儿时间完成下一步,也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观察时间,用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处理,缺少了观察的耐心。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介入时机的不准确,会直接导致幼儿自尊心的受挫,降低幼儿对游戏的热情,甚至影响幼儿以后对此游戏的兴趣。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使用的介入指导方式不恰当
在幼儿园游戏的介入指导过程中,教师有着丰富的指导方式,可以是一句话的语言指导,也可是一个指示性的动作指导,又或是一个鼓舞信任的表情。不同的指导方式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是否能够继续,幼儿的积极性是被鼓舞起来还是被打压
“笑笑超市”今天开张了,“顾客”特别多,营业员茜茜在收银台前忙着收钱不可开交,老师也忍不住加入顾客的行列,拿了需要的东西之后在收银台前准备付账,这时茜茜在“收款机”上敲了几个按键后,就把下面封好的盒子给强制性拉出来,弄坏了“收款机”。老师很焦急地说:“诶!茜茜,你这是干什么哟,这个都被你弄坏了,其他小朋友可怎么玩!”看着老师有些生气了,原本因为弄坏东西而脸通红的茜茜,眼眶也渐渐红了,低着头不做声。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走过去蹲下微笑着问道:“收银员,为什么你要把这个盒子拉出来呢?”茜茜立刻说:“因为……因为我看到超市里的机器的盒子会出来。”教师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根据平日里在超市观察到的细节,才会有这一动作,而教具的不完善使之无法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匹配。“原来是这样呀,茜茜你真是一个懂得观察的好孩子,一个优秀的收银员!”老师也立刻伸出大拇指进行表扬。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总是对孩子的游戏提前有一个设想,如果在进行过程中超出了教师的预想,或者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想,教师就会习惯性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纠正”,却没有仔细思考其实在幼儿行为的背后,通常都存有孩子自己对游戏的认知。如果教师仅凭自己主观的判断就对正在游戏中的幼儿进行指责,这种生硬的介入,最终会影响游戏的效果,以及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8]。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随后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方法,从开始的“严厉指责”调整为“柔声询问”,到后来了解了幼儿的行为,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态度的改变也收到了来自幼儿的不同的反馈。
五、如何提高教师对幼儿游戏接入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首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充分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幼儿能力及其行为表现[9]。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每一次介入,都是在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深入解读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一个良好的观察者,能通过观察决定是否加入幼儿游戏,并能有效避免以成人的角度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进行[10]。在充分的观察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应作为幼儿游戏中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与幼儿共同游戏相互交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幼儿共享欢乐。只有把自己带入幼儿的那个角色,才能更接近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动机,从而缩短幼儿与成人间的距离,给幼儿以亲切感而非畏惧,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并激发幼儿作为游戏主体的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时,应站在幼儿立场上,想幼儿之所想,对幼儿的游戏主体性要有发自内心的尊重。然后就是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作为观察者和伙伴的同时,也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职责,在游戏中通过适当的指导方式,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教育指导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对待幼儿的游戏不能放任自流,应始终有意识地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对于幼儿游戏进行有效的介入和指导,挖掘游戏中的潜在教育因素,充分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二)把握正确介入指导的时机
介入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反之,可能会阻碍幼儿游戏的进行,抑制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11]。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还要把握正确的时机。
1、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这时就需要教师不再仅仅只扮演旁观者和游戏中伙伴的角色,而应该有意识地转入指导者的角色,及时地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教师的及时介入能够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游戏时的重视,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在一次桌面游戏中,小班的宸昕小朋友拿着雪花片在拼搭,但由于雪花片插入的凹槽较窄,她无论怎样翻转都无法将两个雪花片的凹槽对准进行拼搭。这时她走向老师,对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然后仍然不停地摆弄两个雪花片。老师及时接过宸昕手中的雪花片问道:“你想怎么做?”宸昕便与老师说了起来,哪个要和哪个一起……老师开始引导她左右手应该如何拿着雪花片,然后又如何将凹槽互相拼搭起来。在老师指导完之后,宸昕立刻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开心的拿起其他的雪花片有模有样的开始进行拼搭。
由此案例可看出,教师在幼儿主动向自己寻求帮助时若及时进行指导,能使幼儿拥有请求被满足的情感体验,继续对游戏充满热情,然后再进行自己的尝试探索,无形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创造能力。
2、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有时幼儿可能由于性格内向、怯懦等原因,不善于主动向成人寻求帮助。这就需要在一旁观察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在充分观察了幼儿游戏的前提下主动介入,帮助幼儿思考,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比如,小班的宇宇在玩淘气堡,遇到需要过海绵吊桥时,总是会退缩,然后一个人站在一边看着其他小朋友走过吊桥,自己也不敢去尝试,也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只是一个人看着。在一旁观看的老师走过去蹲下,询问道:“宇宇,你怎么站在这不去玩呢?”宇宇指着吊桥说:“我想玩这个,但是我不敢过去。”这时老师耐心地指导宇宇该如何去玩,手可以扶在哪里,同时引导宇宇观察其他小朋友,让他自己主动思考可以怎样过桥,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在观察到幼儿可能需要帮助时,主动上前指导,就幼儿的表现提出指向性的帮助,同时也要对幼儿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有助于孩子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大胆进行尝试,或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三)掌握介入所需采用的方法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目的应该是对幼儿游戏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呢?介入指导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对此我分了几种情况来讨论:
1、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幼儿园,各个班的年龄都有所不同,而年龄的不同则导致幼儿间的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时,采取不同的介入指导方法,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12]。比如小班处于3—4岁的儿童,一些肢体动作、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够,因此,在进行一些游戏时需要老师的主动介入,给予幼儿帮助,比如在走独木桥的游戏中,幼儿还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介入进行指导;中班4—5岁的儿童与小班比起来,平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独木桥的游戏中教师只需要事先做出适当的示范,帮助他们掌握游戏玩法,但当幼儿提出需要帮助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于帮助;而对于大班,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不做一些硬性的安排,使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2、不同情景场合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游戏情境下也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去介入指导。倘若在一场游戏中,幼儿主动需要教师参与,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这时教师可作为幼儿的伙伴,利用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来对幼儿进行指导。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先在小舞台上向儿童进行示范性的演出,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让幼儿进行模仿,也可让儿童自由发挥创造力,做出不同于老师的表演,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进行表演,这种表演示范的方式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还能使幼儿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游戏中,教师也并不是完全放任的,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依照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再进行相应的指导。有时一些互动游戏,需要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与幼儿进行互动。那么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要作为一个促进者而不是一个教导者[13]。比如在体育游戏中,经常会使用“球”,“轮胎”等体育器材,教师游戏中就不应该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要耐心地等着幼儿将“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再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自然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达到介入的目的。
总结
通过以上对以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误区,以及在不同游戏、不同场景、不同年龄的情况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指导的分析,进行总结: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对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幼儿增长和丰富知识的途径之一。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能积极主动的仔细观察周边事物,对幼儿的观察力以及语言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实施指导,观察优先。观察,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充分的观察,对幼儿的行为意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选择和决定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时机。在掌握了指导的必要性和时机后,需要确定指导对象的范围,教师应在照顾全体的同时,注意对幼儿的个体影响,避免进行单一性的集体指导,对幼儿的要求也不能太过笼统。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同时又要注意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幼儿身上,要牢记1=50,50≠1,也就是说,教育一个孩子,可能要用50种方法,教育50个孩子,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介入指导时,对指导对象要有科学合理的把握。同时也要适当把握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学会耐心等待,记住自己是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根据儿童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及步骤。
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称为教育实践中的游戏,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发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付出绝对的童心、细心、爱心和耐心,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对幼儿有起码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也是作为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儿童的发展水平,用幼儿的眼光看世界,充分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必须重视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始终研究如何有效地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