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地方习俗
地方习俗
生产习俗
旧俗对播种谷、吃新、产猪仔、下牛崽、孵小鸡、收野蜂、耕牛出方、烧窑等农事生产活动都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如撒秧,要办播种酒。谷芽未下之前,先扎一土地神插在田头,开播第一手种谷,即烧香化纸、鸣爆敬神,祈俗秧苗粗壮、不受虫雀之害;且念念有词:“土地公,坐田中,保我庄稼万年丰”……今科学种田,如旱床育秧、新法抛秧、棉花营养钵等,不再把希望寄托神仙赐福,旧俗自行废止。但也有些商家仍然供奉财神或关公。
生活习俗
吃新米饭 旧俗每年夏收第一次吃新米饭前,农民多会先敬神。敬神时,饭桌的上首要摆三只盛酒的碗,下首摆三只盛新饭的碗,每只饭碗上要插一双筷子,桌子中间摆着新出的蔬菜、禾穗,接着点香、烧纸钱、放鞭炮,家庭主妇便在厅门口小声地请五谷神、土地神以及家中去世的亲人,回来吃新米饭。然后家人才开始吃饭。今此俗已废,但每年新米饭上桌,仍把新米饭看成是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吃起来分外香甜。
晒红薯片 晒红薯片一般选择在秋天打霜的天气,因为这时雨水少而阻光充足。农户选择大而光滑的红薯,搁在楼上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择晴天洗净刨成片,煮熟,用笊篱捞起,一片一片摆在竹垫或草地上,直至晒干贮藏。煮红薯的水,还可以熬成红薯糖。晒干的红薯片,过年时用油一炸,变成金黄色,又香又脆,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食品。
打麻糍 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舂,几人用棒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开始做麻糍。做时用左手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依次摆放在以纱布覆底的团箕中。把干燥裂开的荷树果实洗净,裂开处沾上红色,趁热在每个麻糍上醮上红色,形成图案。晾冷。食用时以少许油放锅底,放人麻糍煎软,伴以食糖同食最佳。乡民过年过节讲吉祥,麻糍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意。多用之伴以鸡蛋回馈上门拜年的客人。
待客 客人登门,主人热情地端茶敬烟上点心。若是稀客,必煮3个鸡蛋。外甥到外婆家拜年,每碗粉面中加1只鸡腿;女婿到岳母家做客,粉面底下加4个鸡蛋,其情诚挚,其乐融融。忌用2个鸡蛋煮面待客。
上梁 民间造屋,历来有“上梁”风俗,称大厦落成见喜。梁木涂成红色,上写造屋人名及吉日。上梁日,东家做酒设宴,亲朋好友登门道贺。上梁时,鞭炮轰鸣。木匠以鸡血祭梁,东家披红拜梁。木匠喝彩,东家应彩,~呼一应。木匠一边喝彩,一边将麻糍、米饼向下抛撒,村童乡妇,蜂拥而抢,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方仍存“上梁”抛麻糍、米饼之风,有的则以糖果、饼干、硬币代替;保留喝彩习俗。
众家赡书 旧有“众家赡书”风俗,即谁家的子弟读书“吃价”(成绩好),一村人都要凑钱供他读书,一直供到金榜题名。此弟子在外读书逢年过节回乡,村里还要做一桌“斯文酒”,为他接风洗尘。考取秀才、举人,父母脸上光彩,家中还能得到村里的特殊照顾(如免役、免税)。被赡养的读书人功成名就后,为报族人之恩,尽心为家乡行功德,或捐巨款,或办一善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村庄时兴“奖学金”,村里有考取大学的,众家出钱奖励,鼓励村里多出人才。
米汤浆被子 把被子在清水里洗净拧干,置放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晾晒。米汤的做法很简单,早上煮饭时,多掺人一些水,待米煮开时,将米饭捞出,剩下的即是米汤。用米汤浆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睡起来很舒服。今农村仍延用此法。
困柜 乡民家里,常常可看到长1米余,宽0.7米左右,高不超过0.7米的大木柜。此种木柜有谷盛谷,无谷盛物,双柜并拢,又成床铺。一只困柜可盛谷200千克~ 300干克,夜晚如有老鼠,人睡在困柜上,老鼠自然畏惧而不敢为害。今很少见到困柜。
斗牛以大城镇涂家村为盛。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举行斗牛(实为牛斗)比赛。参斗者为黄牛,多为耕牛兼斗牛;少数专业斗牛。专业斗牛由颇具经验的人精心饲养、训练,不事耕作,专于比赛。斗牛健壮,体大,胸宽,骠悍有力;牛角长不过15厘米;前肢高,后肢低,体毛粗硬光亮;眼睛圆浑者较勇猛,鼻大者耐斗,舌尖带黑斑者凶狠。赛前,户主用糯米饭将牛喂饱,有的还喂100克左右白酒。斗牛开始,先牵牛绕场一周,让牛亮相并熟悉适应环境,后两牛相对,放开牛绳,立即打斗。牛攻防主要靠头部,或千钧相持,或寸顶寸进;发狠时连续快速攻击,调整时稍事喘息,占据地形,伺机反击;胜者穷追猛斗,败者落荒而逃。场景惊险刺激,气氛热烈活跃。大城镇涂家村斗牛赛,一般有40余头牛参赛,吸引当地及安义、奉新、新建等县2万余人观看。1998年,中央电视台在高安拍摄专题片播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