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4-04-25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1、 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按功受爵 废分封,行县制 作用: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控制的权力,初步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韩非子 思想:以法治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作用: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秦朝正式形成 内容: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作用: 皇帝控制中央百官,又控制地方各级官吏及百姓,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三、 西汉巩固 内容: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削弱了王国势力 建立察举制,选拔人才 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作用: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四、 隋唐完善 内容 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五、 北宋加强 内容: 集中兵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权 集中司法权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也导致官僚机构的庞大,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六、 元朝新发展 内容: 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设宣政院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 明清达到顶峰 内容: 明代: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皇权 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特务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 清代: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大兴文字狱。 作用: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第2个回答 2014-04-25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第3个回答 2014-04-2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皇帝制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悟涵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悟涵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悟涵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