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题所述

传统教学侧重以学科发展为逻辑线索,忽视学生的具体生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过于抽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形成“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而课程改革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参与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课程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一 利用具体的模型和实物展示,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第一定义时,若直接以文字形式给出定义,学生总是会感到抽象,枯燥。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准备了两件实物:(1)一根铁棒(2)一根绳子。在给出椭圆定义之前,首先请同学做个实验:将绳子的两端绑紧在铁棒的两端,然后用粉笔头拉紧绳子,在黑板上画图,随着粉笔头的移动,一个完整的椭圆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了。当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完成这一小实验后,大家都赞叹起来:哇。个个都想亲手试一试。这时,再让学生归纳出画图的实质,椭圆的定义就自然而然的给出了。这样,通过一个手工画椭圆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入趣,入境,逐渐从“玩”的状态中向有意主动的学习过渡,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传授,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自己亲自”获取。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 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以往的课程教学是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出现了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和活力,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函数的最值,那如何求出最值呢?你掌握了哪些方法?将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来看日常生活的现象,改变面貌以往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轻视应用,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在教学中,提供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活动或问题,让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强烈的自发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朝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多媒体具有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受大家的欢迎。例如,在学习求线性目标函数z=2x+y在线性约束条件 x-4y –33x+5y 25x 1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不易理解。而借助多媒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首先,运用多媒体作出平面区域。
(2) 引导学生分析目标函数中,z的几何意义:将目标函数变形为y=-2x+z,(*)_
则方程(*)表示一组平行于直线2x+y=0的直线,而z表示直线在y轴上纵截距,因此,求z的最值,就是求纵截距的最值。
(3) 作出直线 l:2x+y=0
(4) 运用多媒体将直线 在平面区域中左右平移,在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中,学生主动地发现:当直线移到平面区域中顶点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5) 求出顶点坐标。
(6) 求出最值。
这节内容的学习,若还依靠黑板和粉笔,既浪费时间,学生又不易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制成动画,学生乐于接受,改变那种枯燥的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可以用图像,声音,特技等多种方式将知识展现给学生,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知识的理解,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主动地思考,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那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机械,呆板,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