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是怎么称呼的?

如题所述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一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在我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很多有名的贤相,也出现过害国的奸相。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这些官职都起着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作用,但并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就设置了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由此产生了丞相之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此后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