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已故-怀念)
在经历寒冬的磨砺明媚阳关扑面而来,细细的雨滴泼洒在复苏的土地上,万物在经过冬天的折磨在顽强的钻出,新的生命开始了。每年的清明节来临,我踏青,脚踩绿芸芸青草 严妆素裹 手捧一束鲜艳的康乃馨 慢步迈向母亲的墓地;低头凝视着与父亲合葬墓碑上的父亲母亲照片,将我带入以往的与母亲幸福生活的时光中、、
因为在过几天也是母亲八年祭奠之日了、就是在2002年9月的一天,千万条金线拽不住,这枚古老的太阳,在人生的坡地上、滑向西边。屈指算起母亲已经走了六个多年头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总是缠绕我的心头。老人家驾鹤西游以到天堂去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哀痛思念,还有一笔巨大的;教我如何做人、教我树立生活信心的精神财富。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情,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跑到母亲的坟头前久久的跪在石碑前,望着碑上用陶瓷烤上母亲的慈祥照片,仿佛母亲又回到我的面前、仿佛我又再聆听母亲教诲、、、
每个人对母爱的解读、理解、认知、感受是不同的。虽着年龄的曾加在每个年龄段的解读、理解、认知、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母爱却是相近的。牛慈舔犊勤,虎毒不食子,说明动物都有动人的母爱。于人尤然。此时我又想起了德国则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母亲。她在我身上培育了最初的优秀品质,她用大自然的观点启发我的心灵,唤醒并扩大了我的智力。她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我呀呀学语时母亲是我的依赖、是我乘凉的大树。在我穿着开裆裤乱跑时母亲是我的“对头”因为她总在约束我,不给我“自由”。
在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时,母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给我讲知识、做人道理。当我像燕子一样飞走时候,我又是母亲的牵挂与思念。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并不是宽裕我们在饭桌上吃,母亲在一边看我们吃,无知的我们总在问妈妈;“你咋不一起吃呀?”“你们吃吧我吃过了。”等我们吃过,母亲却偷偷的吃我们剩下的残汤。当我们各自在城里都有了自己的窝,扔下母亲和老爸还在农村时、我们主张接她们二老,来成里享度晚年时,母亲总是说;“我在农村住贯了。”而不愿给我们添麻烦,当爸爸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我们要来护理时,母亲总是说不用你们都忙、我能行。当母亲患病时、自己却硬抗着不吭一声,当我们强行送她到医院,母亲还在埋怨;我没事这是浪费钱呀。到了晚上却疼的母亲偷偷用手顶着胸口,每当一看到我们就装着没事一样。在母亲手术时,还说没事,我们极力的挽留母亲又多活五年。母亲永远都是我的人生的一座丰碑,她勤俭持家,从来都是先为别人考虑,却很少顾及自己。
小的时候总爱和母亲顶嘴,若他老人家生气,当我有了自己家的时候,就不再和母亲顶嘴了,一切都顺着母亲了,因为我读懂了母亲、因为母亲她已经逐渐老了。
母亲一生都是勤俭持家,她总是为儿女着想怕花钱,怕给我们添麻烦,怕影响我们的工作。母亲;是一棵蜡烛用一生精力燃烧自己,把光明给了我们。母亲是慈牛;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值得告慰是母亲走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遗憾我的心很平静,因为我们做儿女的已经尽了最大孝心,只留下的是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2.在世版
我的外公解放前是富农,老人家膝下三子,他的大小姐就是我的母亲,但母亲在孩提时代并未享受到富家大小姐的待遇,因为外公当时的理想就是做地主,他“广集粮、多买地”为的就是收更多的粮,买更多的地,以致成为富甲一方的超级大地主。
外公重男轻女,他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坚信男孩“惟有读书高”。于是,书给舅舅读了,我的母亲自幼就下地艰辛劳作了。
春雷一声响,全国解放了,外公的土地象股票一样,遭遇一夜“跌停板”,经过机构重组,给平均分配了,所幸外公为人善良,平常对乡亲们也比较厚道,不至于被打成地主,只是背着富农的名分,而且富农不富,成了贫农。于是,我的舅舅还是读书,而我的母亲还要带着幼小的妹妹仍然下地,继续着更艰辛的劳作。这种场景我不忍去想象,当年我的母亲是如何承受着如此生命之重,但是母亲的双手,至今粗糙如干涸开裂的土地,正是当年苦难程度的最好见证。
母亲很聪慧。她虽没有读过书,然而生活却是她最好的老师,母亲烧饭洗衣、操持家务,打草喂猪、挑粪施肥,插秧播种、丰收大忙是样样在行。母亲还学了一门手艺,那就是做裁缝。母亲量体裁衣是驾轻就熟,而且母亲通过做裁缝还懂得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母亲常说:技不压身。母亲还烧一手的好菜,特别是老人家烧的红烧肉!
当年吃母亲烧的红烧肉,无疑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常常“意犹未尽”,吃完肉还要就着肉汤泡米饭,而母亲总是不舍得自己吃肉,只是用筷子粘粘肉汤,怜爱的看着我“埋头苦干”,就着咸菜喝稀饭。
在我稍微懂事以后,我曾经幼稚的发誓:以后一定要让母亲能天天吃到红烧肉,吃到腻为止。如今,我再也不稀罕红烧肉了,但母亲烧的红烧肉仍然是我的最爱!
母亲很善良。母亲经常给本村的乡亲做衣服,而且不肯收钱,乡亲们无以为报,会送一些粮食或者鸡蛋,母亲仍然不肯收,人们就悄悄的送给我奶奶。母亲常接济穷苦人家,她会用一双巧手将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凑成一件衣服,送给那些做不起衣服的乡亲,母亲的行为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君子惠而不费!乡亲们总是夸她:二奶奶是个好人啊!明事理、懂是非!好手艺啊!
总之,关于母亲的手艺,我“翻译”成现在的话说:简直太有裁了!
母亲懂管理。我的父亲部队转业后,常年在南京电力部门工作,他在顾氏兄妹中排行第二,所以人送母亲一个尊称:顾家二奶奶。母亲曾经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大宅门》,其中男主角白景琦的母亲被称为白家二奶奶,我的母亲虽然没有白家二奶奶那么排场,但同样有着白家二奶奶的精明能干、管理有方。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六十年代,在人心惶惶文革动乱的七十年代,母亲管家,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人人有房住,人人有饭吃。毋庸置疑,对于一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来说,能做到这点显然是很不容易的。
母亲最勤劳。管理全家是脑力劳动,母亲从不放弃体力劳动。在我童年时,每天清晨,母亲帮我穿衣服之前就已经烧好早饭,然后还要喂猪喂羊,喂鸡喂鸭,当我吃完早饭上学的时候,母亲又要拿上锄头到田间开始一天的辛苦劳作了。我放学回家后,母亲早已经做好晚饭,饭后还要到我家屋后的小河边淘猪草、洗衣服。睡觉前,她还要就着煤油灯,纳鞋底,缝衣服,一直到深夜。
母亲也象普通女性一样害怕无人的夜晚,她每次到河边洗衣都会叫上幼小的我,记得当时的我会斜挎着一根木棍,象一位解放军战士一样勇敢的站在母亲的身边作保卫状。每当有突然跳出的青蛙惊吓到母亲,我会挥舞着木棍“打草惊娃”,对母亲说:妈!不要怕,有我呢!
母亲很简朴。母亲擅长裁缝,但从来舍不得给自己做新衣服,在那艰苦的岁月,母亲的衣服总是缝补、缝补再缝补,而给儿女做的衣服却是一件、一件又一件。
如今,母亲能穿上旗袍了,而我买的牛仔裤却开始破皱有洞了,母亲总是很不解,当时条件那么苦,也没有舍得让你穿有补丁的,现在条件好了,你倒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母亲懂教育。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人穷志不短!”不要稀罕人家的财物,但要珍惜自家的东西。那是我一次放学,途经王二伯门口晒花生,于是和几个同学伪装打架,趁乱抓起一把花生就跑,被王二抓了个现形,事后母亲如此教育我。
母亲还用《上甘岭》电影中的歌词来教育我:“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不要欺负善良弱小的,但也不要惧怕强大霸道的。那是一年冬天,我诱骗同村的小强一起到结冰的小河上“溜冰”,小强落水喊救,我落荒而逃,小强他妈气愤的来告状,事后,母亲这般教育我。显然,这次母亲气坏了,她急得用木棍追打我,没有追得上,木棍脱手正砸我的屁股,我应声倒地。母亲惊慌的含泪抱起我,问我:还疼不?我倔强的说:不疼!母亲又问:还敢不?我坚定地说:不敢!
母亲懂生活。我和姐姐考上大学相继在南京工作,母亲没有了负担,随父亲也住到南京,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了,老人家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
早上,微波炉一打,面包牛奶,然后晨练跳舞。中午饭还没有吃完,我给她买的手机就开始响了,母亲泰然自若的接听电话“奥,王老太啊!三缺一!?我马上下来……”然后,她煞有介事,小包一夹去“上班”——雷打不动的50块钱“进园子”,和楼下的老太们打一圈小麻将。每次赢了,母亲总是笑容满面地说:呵呵,今天赢了点菜钱。输了,就闭口不谈,我总是给点钱以示补贴,母亲总是笑得像个孩子。晚上,母亲喜欢看电视,她常常被赵本山的小品逗乐,我有时候和她开玩笑,指着电视里面的人物:这是谁?这个又是谁?!母亲眯着眼睛:嗯!这是刘德华,这个是周杰伦。看着我惊讶的表情,母亲还补充一句:这个周杰伦,长的不怎么样,他怎么就那么红!?母亲还喜欢韩剧,她喜欢《金三顺》,喜欢《大长今》,看到开心的地方,母亲会笑,看到伤感的情节,母亲会流泪。
如今,老人家六十多岁了,母亲最近看电视的时候老是容易打瞌睡,我突然发现母亲苍老了许多,老人家已生华发,皱纹满面,微驼着背,象只疲惫的小猫倦曲在沙发里,有时我总担心,我的母亲终会有一天离开我,这种担心是那么可怕,让我不敢往下想,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有种揪心的痛苦,流泪的冲动,我不忍去喊醒她,甚至想跪求时间停滞,让母亲永远健康长寿……是的,我不忍去喊醒她,耳畔回荡起母亲年轻的声音,呼唤着儿时的我:小海哎!回来吃饭奥……
母亲想旅游。母亲曾说过,条件好的时候,一定要到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去看看。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我带母亲去了。母亲流连忘返,连连感叹:哎——这么的多人,这么的多车,这么多的灯奥……逛着逛着,母亲说累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背起母亲慢慢地走在南京路上,边走边说:妈!这就是南京路,这里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路人投来复杂的目光,有诧异的、有不解的、也有尊敬的!我背着母亲有力的向前走着,走在人群中,走在春风里,走在繁华似锦的南京路上,母亲紧紧的依偎着我的背,似乎在微微的颤动,渐渐的,有种滚烫的液体滴打在我的后颈上,但是我不敢回头看的——因为,我害怕那是母亲的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