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到底是哪3个官员?

这三个官员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三公是自古以来最为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这个词汇了。但有的朝代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有的还称太傅、太师、太保这种虚衔为三公,但我们日常中所说的三公一般都是指秦始皇开创三公九卿制后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长官,负责处理全国政事、协助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御史大夫是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负责监察群臣,相当于副丞相;太尉则是全国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在平时太尉其实并没有军权,即使战时也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

在朝代的不断更替和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三公的名字也曾经改变过,如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但终究是中央官制中三级制度的最高长官,分管着全国的军政大权和监察权,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可以世袭,他们之间互相制衡、互相制约,又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再加上下面的九卿,形成了金字塔般的政治结构,如此这般,皇帝便可牢牢掌控权力,避免一家独大,高枕无忧。

三公九卿制一直沿用至隋唐年间,才被隋文帝创建的三省六部制所替代,但从三省六部的结构中也还是可以看出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直到后来朱元璋废掉了三省六部的“三省”,至此中央官制的三级制度才算结束。

可以说三公九卿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了近八百年,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重彩的一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扩展资料: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和太尉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说法多种,有太傅、太师、太保,也有司徒、司马、司空。不过一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所谓“三公”,是指地位完全相等的三个官职。但是,上述三个官职从来没有完全地相等过,因此,这三个官员不能称为“三公”,整个西汉也不存在所谓的三公制。但是,这并不是说当时就没有“三公”这种说法,只是习惯的说法而已。
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缔。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寿终正寝。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 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3个回答  2019-08-16
“三公”流传最广而且流传到至今的说法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三个官员。
第4个回答  2019-08-16
根据记载,三公应该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三个官位,大部分的史料记载中都是这三个官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