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我们都是通过高考然后考取大学的,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成绩好分数高的考生就可以进入比较好的大学,分数低的考生只能进入非一流大学。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进行考试和选拔的呢?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都知道,我们隋唐时期就已经有类似高考的制度了,这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科举制度。接下来文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古代这一科举制度。
一、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真正成型于唐朝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历经大约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实际是通过考试的形式为朝廷招揽人才,虽然也有加强稳定统治的意图,但是科举制度确实成为了广大平民百姓和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并且在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期内,为中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何谓科举,分科考试,分科取士,成绩卓越者优之。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什么因为科举制度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时期,而且后世沿用的也基本是完善于唐朝的在这套科举制度,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的都是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常科是每年都会定期分期举行的,而制科则是君主决定临时举行的。常设的科目有五十多种,这其中最为人熟悉和主要的科目就是明经和进士了。两者都考察时务策,前者还考察经义,较为简单;后者还考察文章诗赋,较难。
三、如何进行选拔实际上,在唐朝的时候,真正能通过科举考试然后成功进入朝廷做官的是比较少的。进士科目得第的难度很大,而且通过进士考试之后还不算,还得继续通过吏部得考试才可以到中央为官。而如果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就只能到地方走马上任了。考生一共分为两类,要么是京师或州县学馆出身,名为生徒;要么是通过州县考试的,名为乡贡。每年到科举考试的时候,天下考生都会齐聚天子脚下认真参考。而待到科举成绩公布榜上,考试成绩第一的为状元。等到宋朝时期,名次位列第二的名为榜眼,第三的名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