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答案!!!

如题所述

孔子、孟子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他们都心怀治理天下的抱负,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但各有侧重和继承。1 孔子的修身之道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相对。 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以说这是孔子对于自身的道德修养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君子之上,就是圣人,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楷模和向往,君子是一般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孔子所谈到的人们所谈到的关于君子的品行和要求就是强调自身修养。孔子思想以“仁”为精神内核,以“礼”为外在约束,以求达到“和谐”世界。“仁”与“礼”也是君子所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孔子很喜欢颜回,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君子最重要的是知仁、行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是把仁放在第一位的。在《论语》中关于学习之论比比皆是。孔子认为学习首先要有良好的态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同时要学思并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以仁为内在德行,以知_智慧充实自身,以礼为立身行事的最终约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想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行以礼为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给遵守“礼”找到了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要求。2 孟子的修身之道在_及此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谓的行善指的是人性中存在着善的因素或者成分。后天修养则是要保持这份“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艰苦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积极作用。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故出则无敌国外患,入则无法家拂士者,国恒亡。”(《告子下》)孟子这番话在战国中期社会急剧变革,礼崩乐坏,人欲横流的社会,可谓醒世恒言,当头棒喝。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要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直”指的是正义、正道,人以正道来培养气,加之义与道,集义就是坚持长期积累人心所固有的正义。要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于天于人,丝毫没有愧疚的事情,此心何其光明,何其舒畅。来源:卷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