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多见于土家族,客家人中,“哭嫁”于婚礼前多日就开始,到婚礼当日达到高潮,“哭嫁”亦有明确的流程,如果不哭或者未按流程实行就会遭人耻笑,此传统流传甚久,直到现在依然有一定影响力。
各地皆有哭嫁歌在哭嫁之时唱,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拜别父母,不舍亲人。女儿出嫁前往婆家,父母自然是十分不舍,女儿也是思念父母,难以割舍,在哭嫁之时,哭得越伤心代表不舍之情越重,也会让父母更有面子。因此表达对父母的不舍是出嫁歌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二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忐忑不安。在古代,女子出嫁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女子在出嫁之前并没有见过男方。突然就要进入他的家庭,与之一起生活,自然会十分的忐忑不安,这也是哭嫁时女子对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担忧。
三是对媒人的不满和对女性地位的一种隐含的抗争。在嫁娶之时,男方家里自然是张灯结彩,敲锣打鼓,一派喜庆欢欣,但是女方家里却是悲悲切切,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低下,很多时候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哭嫁也隐含着这样一种,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抗争。
如今“哭嫁”这一传统习俗已经基本消失了,婚礼更多的是承载着两人幸福甜蜜的仪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