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如题所述

已经毕业两年了。我毕业后这两年学校变化挺大,但这些变化都是外在的,学校的实质还是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体验在此: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历史沿革,我不想解释和研究。但是这种双校区平行发展的情况,极大的损害了地大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冠名相同但实质不同,我们地大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给外人解释起来就非常的吃力。在别人看来,北京和武汉应该有主次之分,好坏之分。亲眼所见,很多求职的毕业生实在是不想应付北京和武汉校区有什么区别的相关问题,干脆在学校的后面把括号去掉了,省去了回答HR提问时的不少麻烦。地大想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这个双校区的问题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掣肘。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在哪的中字头大学,是一个缺乏品牌建设能力的大学,损害了所有地大学生的无形资产。2.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学校是没有图书馆的。北区阅览室那么丁点小,根本满足不了全校同学的自习需求。我们这一届到大四寝室才有空调,可想而知每年冬天夏天去阅览室占座位的情况是多么的恐怖,6点以后去排队,就很难说有没有位置了吧。我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一个211大学,在一整届学生的就读期间,没有让学生用上哪怕一次图书馆。这是一个笑话,是耻辱,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不遗余力的去黑学校的原因所在。一个用四年时间建不好图书馆的大学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是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关心和负责任的态度。3.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除了辩论队之外,是没有参加其他任何社团活动的。而辩论,在地大也是一个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着的社团活动。总体而言,地大的社团是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社团的设立和活动内容,感觉就像就是从90年代沿袭和继承下来的一批遗产。没有与时代进步相结合,没有与学生兴趣相匹配,死气沉沉没有生机。而地大辩论队,在工程学院金鋆学长的努力下,差一点就成为了学校官方常设机构,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地大校辩论队就开始每年都要为自己的归属问题跑断腿。比赛自己接,费用自己出,训练场地自己找。我也曾为地大出战过几场比赛,作为四辩,在自我介绍的最后是要说“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向各位问好”这句话的。代表完了,比赛打完了,目送各个学校的校车把各个学校的队伍拉回去,然后我们几个地大的像没爹没娘的孩子一样去赶公交车…当然这也没有什么,校车接送不是学校的义务。但是,一个不注重发展社团活动,甚至打压社团组织的大学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是对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剥夺和个性的扼杀。4.本人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四年间,一直在参与学院的党建工作。由于资历老(我是高中党员),在党建和学生工作中我一直处于一线位置,后来担任两个班的党支部书记。首先,恕我直言,发展党员=收获果实。哪个同学条件成熟了,就发展成党员。如果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入党意愿,支部书记还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有这样为一个政党补充新鲜血液的吗?其次,在最基层的学生党建工作中,都很难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有一次在党员大会上讨论对我的处分方法时,居然要求我离开会场,不得参与讨论过程,非常的令人气愤和失望。最令人震惊的是,学生党员居然有往盖世太保方向发展的趋势。清明,端午等小假期期间,学生不得私自离校,学生党员要配合辅导员进行管理。当时辅导员的原话是:“要把所有学生圈养在学校”。特殊时期,例如12年反日本侵占钓鱼岛的游行活动中,学生党员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逐一查寝,掌握所有学生的动向。呵呵,大学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僚。党建是吸收有理想的青年,而不是收割成熟的水果。从一点一滴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清晰的透露出地大老师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做派和官僚主义作风。最后分享一点。对一个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领导和同事们会做出这样的评价:1.不愧是地大出来的学生。2.看来地大的学生相当的不错。你们能看出这两种评价的差别吗?我听到的都是第二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