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名家手迹示例:
扩展资料
行书代表人物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李待问、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近现代的于右任、启功、李志敏、沙孟海、张辛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天下三大行书,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
商字的行书:
草书: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字体,是为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很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不足。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扩展资料:
行书的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也可以互相转换,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能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同样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当轻松、活泼、迅捷,要掌握好疾和迟、动和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没有草书那么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