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项羽失败原因

如题所述

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大一统是大趋势,也是人心所向。但并不排除个别历史时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周初分封诸侯是皇权一统的形成初期,政治体制还不成熟,历史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分封制时代,周武王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诸侯拱卫王室无疑具有历是的进步意义。但这种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层出不穷,连年内战,互相兼并。当时 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也意识到历史发展要趋向于统一。秦国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人才,终于兼并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秦皇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是因为不行仁政,残暴百姓。所谓“乱世以诈力,治世以仁义”。秦始皇“足己不问”,“忠臣不敢荐,志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最终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而项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后,没有深刻总结秦皇朝灭亡的教训,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历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时代,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统一的集权制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所以兴盛 与秦朝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单是“仁”的得与失,还有时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剑。项羽的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拉历史倒车,尤其是分封时“尽王故王于丑地,而其群臣诸将善地”,给诸侯以口实,给自己制造危机。这是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宋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四十六曾这样评论项羽:“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耳。”此论甚为精当。如果羽想争天下,做皇帝,则他不应该放弃关中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东都彭城。关中向来有四塞之称,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可谓帝王之基。可是他却放弃关中,急于东归。又,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和与战,刘邦总是占主动,项羽总是占被动。项羽急着要东归,刘邦是不把项羽消灭不甘心。且从刘项的主要战场也可窥二人之志。整个战火都在项王的地盘上燃烧,即彭城-荥阳-成皋-广武一带;从整个战争的形势看,项是被迫应战,刘是 主动攻击。项的目标是盟主,刘的目标是天子,二人志向不同,胜败已明矣。倘若项羽以关中为中心,退可守,进可攻,项刘之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但项羽背关怀楚,失去地利,这是项羽失败的又一原因。

三、逐杀义帝,诸侯叛乱 项梁项籍在初起反秦的斗争中,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接受居巢人范曾的建议,立楚怀王之后心为王,号楚坏王,从民所望。后项羽击败秦章邯军势力大增背弃楚怀王的“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并徙义帝于郴县,后又迫使黥布追杀之。此举失信于诸侯,引起诸侯叛乱,使其丧失盟主威信,也即失去决胜的重要因素“人和”,各路诸侯纷纷倒戈。这是项羽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四、专恃武力,失去民心 《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坑杀屠城的描写不下五处。一是襄城之战,“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二是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三是在新安城南坑杀章邯降卒二十余万人;四是“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五是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

除此之外,烹、杀、烧成为项羽惯用的手段。其暴虐残忍之性与秦的暴政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直接批评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暴虐凶残,穷兵黩武,失去民心。

五、自矜功伐,不行仁政 与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不同,项羽入咸阳即实行大屠杀,烧秦皇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而东”。在此时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

只要稍施恩泽,人民即可归附,社会即可安定。而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屠城、烧杀、抢劫。关中人民不咐,诸侯背叛,是其必然。诚如《项羽本纪赞》所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与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六、用亲疏贤,人才流失 这恐怕 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刘邦手下的著名将领如韩信、琼布,谋士如陈平等原皆项羽手下人才,然而项羽不能用,却重用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之流,此皆无能之辈。而当时如范曾、钟离昧等被陈平反间,不得重用,故成皋一线失守再次使项王失去地利,由防御变为撤退,最终被刘邦、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包围于垓下,致使其陷入四面楚歌的绝望境地,最后自刎于乌江。

对项羽的 失败,刘邦曾深刻地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萧何。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用亲疏贤,人才流失,这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倘若钜鹿之战后,项羽在 极盛之时,即积极为自己储备人才,并能从善如流,优劣得所,秦王之后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摸样了。项羽失败的历史教训是沉痛的,给人的索也是深沉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5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一、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项羽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其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于新安用狡诈的办法把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全部活埋。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们怨恨项羽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羽得势。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大胜,但政治上却大败了。
  三、项羽在一些战斗中暂时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项羽发怒时,大喝一声,在他旁边的上千个人,都会被他镇慑得不敢动弹,但他不会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四、项羽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但奖罚不明。有人生了病,他会同情得流下眼泪,会把自己的饮食分给这个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战功,应当封赏时,他却把已经刻好的印信拿在手里,舍不得给人家。
  五、项羽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以被动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这个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他不但不听劝,反而还说:“人富贵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给果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却了关中这块宝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