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取状元后给予什么官职?

如题所述

古代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取状元后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等地去做做编修等活,给个六七品的官。

清朝对于状元的待遇,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在清朝的时候,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

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进行选拔人才提升。当然,也有一些会被直接委派官职,不过也不高。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共产生状元504人,其中唐代139人,五代十国时期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朝90人,清朝114人。

另外,辽金二代也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辽有状元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如将这些状元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状元算在一起,则中国历代状元共有552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代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状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0

古代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取状元后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等地去做做编修等活,给个六七品的官。

清朝对于状元的待遇,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在清朝的时候,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进行选拔人才提升。当然,也有一些会被直接委派官职,不过也不高。

扩展资料

明代状元官职:

明代科举,状元一般进入翰林院,授修撰(从六品)。名为“储才”,其实就是成为皇帝庞大秘书班子的一员,距离权力中心比那些成绩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馆后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驳权参加政治斗争)还要远,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

然后一路旁观上去,熬几十年进入内阁,才开始“帮治国”。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经觉得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不能培养“帮治国”的人才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考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09
清朝情况,会试中举的贡士,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比如 翁同龢 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第4个回答  2012-07-09
一般来说殿试的前三名包括状元在内都首先会和其他成绩不错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进翰林院中编修(6、7品的小官)之类的清贵官职,然后一段时间要不就留在翰林院做翰林学士或者在六部任个主事什么的!
一般来说状元是很少外放到地方上的,都是留在京城熬资历,然后命好的以后可以混个六部的侍郎、尚书、甚至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也有可能,命不好的混个言官做做,熬到老退休最差也可以有个2品三品的顶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