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标是通过成本管理行为的实施来提高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狭义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广义的环境成本还包括外部环境成本。研究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规范、科学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框架,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之中。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如何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分为事前规划法和事后处理法两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事后处理法,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应采用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的事前规划法。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环境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的范围,从而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看是一系列的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和分析的过程,同时从生产、技术、经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目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企业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不对企业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成本”进行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虚减企业成本虚增经济利益;同时笔者认为,也不能硬性地规定企业增加环境成本的投入,在实践中反而影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果。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与减少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企业在总体目标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2)企业环境成本预测。环境成本预测是建立环境成本对象和环境成本动因之间的适当关系,用以准确预测环境成本的过程。环境成本预测既是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环境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和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测基础之上。通过对不同决策方案中环境成本水平的预测与比较,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为企业选择最优环境成本决策和制定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3)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它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描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生的坏境负荷及治理数据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则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果与经济效益,编制出环境成本报告书对外公布。接受外部环境评价,为内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企业环境成本监测预警。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和控制,建立环境成本监测预警系统。运用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成本核算中积累的环境成本数据和信息,摸索环境成本的变化规律,预测企业环境成本变化的趋势,当企业环境成本达到临界值时,提供预警。
(6)企业环境成本的评价与应用。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是依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借助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评价结论。分析出影响环境成本变动的因素,制定或修改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同时,将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参与企业战略决策。
2、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结构间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是个有机整体,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统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企业环境成本预测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起点,预测指导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需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反映与监督,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为控制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通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监测,若遇预警,调节控制与核算,以避免风险。管理效果通过企业环境成本评价来评析,并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如在评价与应用中发现问题,反馈至目标确定部分,如此反复,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微观实现途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是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该框架必定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日益得到丰富与完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