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有时候有轻生的念头?

如题所述

在头条看到有人问为什么顾城自杀,为什么海子自杀等问题。所有的自杀,都有原因。有的人是挫折,有的人是理想不得实现。

论自杀

——灵遁者

我开始重视一个问题了——自杀。在这个繁闹的世界上,很多人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失眠、自闭、抑郁、恐惧……如此之多。自杀也就不奇怪了。

自杀原因可分为好多种,失恋、失业、疾病困扰……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于某事或某人的折磨或困扰所致。这种自杀的人都有这样你一个念头:活着是痛苦的,肉体是痛苦的源泉。二是由于自身的智慧,以为自己看透了这个世界或永远也看不透所致,即生存意义的缺失。我今天要聊的主要是后者,即天才的自杀。

我们爱智慧,从智慧中汲取欢乐和力量。但同时我们也要承受智慧的惩罚。所谓智慧的惩罚,多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智慧面对无知和粗鲁时所感到和所遭受的迫害;二、对智慧的追求本身是没有终点的,而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将使这一目标永远无法实现。这就在某方面否定了智慧。对于人生的价值、人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对这些最原始问题的探索,似乎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安,所以说智慧本身包含着一种绝望,或许说是挫折更合适。而这些恰恰是那些最有头脑、最具智慧的人所能体会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定义为:认识自己。然而他承认自己对自己一无所知。他总结说:“人的智慧是微乎其微的,没有价值。”另一位哲人恩培多也说:“人无法超越人的感觉和精神。”

我们瞧几个自杀的天才吧。梵高,一位天才画家。这是他的梦想,可他死后才得以实现。欣赏过《向日葵》的人会说:这向日葵生机盎然,积极向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那这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吗?不!难道那火红的向日葵不是燃烧在梵高心底的一把火吗?《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的南部阿尔所作。此前,他与人合作办画社,因观念分歧,很快告败。之后,他的“疯病”时常发作。在那里,他被南方的景色吸引了,他写道:在我的眼里,此间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日本版画中见到的一样。所以说,《向日葵》是梵高的向往,不是人生态度。

事实上,梵高几乎一直郁闷着活,他的基本生活,也需要兄弟接济。他曾割下自己的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了一个妓女。他向人们说:“你有钱,我有耳朵”。之后,他被送入疯人院。这就是梵高,他愤怒了。《自画像》是他1889年所作。他给朋友写信说“我希望你能看的出我的面孔比过去平静多了,尽管我自己觉得比以前更茫然呆滞了些……”但这幅画在我看来,那面孔绝非平静、呆滞;反而有坚定、专注。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显然他不想被认为是“疯子”。

1890年7月29日他持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27日他就自杀过,未打中心脏。他为什么不当时补一枪?说明他还是犹豫了,但是29日他放下了犹豫。这就是梵高,他认为:活着是痛苦的,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所以他离开了。我想类梵高一样的自杀者,有海明威、海子等。海明威给人上的感觉是傲慢、冷漠、玩世不恭。他酗酒,和斗牛士厮混,在公共场所打架。你惊讶吧?这样的一个人是《老人与海》的作者,诺贝尔奖得主。他的行为、话语与《等待戈多》中所述如出一辙。他随心所欲,用自己的行为来抵抗他内心与现实的矛盾。《老人与海》中那个果断、坚强、睿智的老人是他心目中的渴望。可他自己呢?似乎永远不能达到。带着这样的心魔和病魔,他累了,于1961年自杀。

海子是一位卧轨自杀的中国诗人,他是为什么自杀呢?他的回答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老舍呢?他受不了挫折和迫害,投湖而死。在那个大背景下,很多人都绝望了。正如一位诗人写道: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带着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音。

自杀者如亚里士多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跳海自杀。他说:“愿厄里帊的水淹没我吧,因为我无法理解它。”或许他的自杀还有他因,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智慧的惩罚。苏格拉底也是,他死时大呼:“我去死,你们活着,上帝知道谁活的更好。”他坚持自己,并为之付出生命。他说过: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萨特也说:“生活给了我很多,同时让我明白,这一切并没有多少意思。”这些人类中的佼佼者自杀,有时让人费解。其实也很简单。

小到一滴水,大到一个宇宙,其实内涵是一样的丰富。我们追求智慧,智慧却在一方面否定了智慧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停止对智慧的追求。相反,智慧变的更加有魅力,我们更爱智慧。从智慧中汲取的欢乐和力量足以在黑暗中前行。

正如马克思说的:“人可以认识世界,并且不断深化认识。”但人类不能彻底的、绝对的认识世界,如果时间、空间是无限的这一命题成立。更何况时间、空间是在变化的,尽管是有规律的变化。可人类呢?人类是一个无限的存在吗?我想没人敢回答“是”。就像时间和空间有尽头吗?这个问题本身让你难为。但是我们还是回答了。从现在的认知水平来看:它们是没有尽头的。……所以说人类与宇宙的同一,是内容上的同一,不是形式上的。

大家都看到了,最具智慧的人都自杀,那么平凡的人自杀就不奇怪了。最后我要说:生命是宝贵的,短暂的,为自己,为别人,都应该去珍惜。自杀绝不是解决问题和回答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更加感受到看到彩虹的那份欢乐。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在等一下,再努力一下……就回看到光明。假如梵高等等,那么他就会知道他被公认是天才画家;假如老舍等等,大背景立即转变……请记住马克思的话:“事物的发展曲折的,甚至得反复的,但要坚信未来的光明。”智慧之花,如火一样灿烂,永远都在黑暗里给你光明。智慧没有惩罚,惩罚来着我们自己。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3

(1)情绪的改变: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患者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数时间情绪是低落的,即使其间有过几天或1~2周的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尽管如此,患者抑郁程度一般并不严重,情绪反应依然存在,几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为笑.一场轻松的谈话,能使之心情暂时好转.患者本人也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将之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2)认知改变: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
(3)意志与行为改变:患者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想参与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患者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负责任.一般说,抑郁性神经症很少自杀,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觉活着空虚,人生乏味,声称想死.

(4)躯体症状: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向医生求助.这些症状往往给人体诉多而易变的感觉,有些症状可以长期存在,但无明显加重或缓解.这些症状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

第2个回答  2018-08-02
去定义一个念头是否正常,是没有过多意义的,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数不胜数的念头,而轻生是其中一个较为负面的存在,顾名思义是轻视生命、放弃生命,客观的来看这无疑就是一种消极行为,当遇到各方面的障碍时,无法突破的困难时,又或是重重的压力时,是允许产生轻生的念头的,但是所谓念头是一闪而过的,一瞬间的逃避思维并不代表了正确的选择, 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念头的产生,并理性地去看待,切勿让负性情绪左右自我的行为,找到令你产生轻生念头的根源所在,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或是面对,才是可行之道。
第3个回答  2019-01-27
你问:人为什么有时候有轻生的念头?我觉得吧,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轻生的念头,只是有的人有时候有轻生的念头。
轻生,顾名思义就是轻视生命、不想活了,也是对人生的厌恶。
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位轻生是一种消极行为,与人与己与社会有害无益;其次要客观分析有可能导致轻生的原因来自哪里,包括但不限于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交往中的诸多不顺心、受压抑导致情绪抑郁;第三要根据具体病灶,对症下药,坚持疏解为主,才能药到病除;第四还要跟踪维护到位,注意不再触碰旧的伤疤。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教育疏导为主,从思想上防止轻生念头的滋生,坚决杜绝激化矛盾问题;二是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范措施并落实到位,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坚持综合防治,全面防控到位,风险苗头要死盯死守。
第4个回答  2018-12-12
人的轻生,我们从心理学是这么解释的自杀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人们自杀的主要目标是想从无助、绝望、悲痛、情感剥夺、受人遗弃等再也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认知狭隘。思想僵化、以偏概全、目光短浅等是自杀者共有的认知状态,也是最为危险的精神状态。 表达间接。他们的情感态度等的正反两方面互相纠缠,混杂难分;攻击性得不到直接表达,只好转而变为谦卑、顺从、自责和受虐倾向;自杀的原因还没有在意识中呈现出来。 适应不良。自杀者认为自己非常脆弱,根本无力应对外在挑战和自己对生活的要求。表现出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等症状。 自我。自我是自杀的本质性的相关因素。当自我被一系列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严重削弱时,它丧失了对生命的保护性作用。 人际关系。自杀者难以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在人际关系上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对自尊、自主、成就等的需求尤其是对依附别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总是受挫。 遭拒-攻击。人们对恋爱受挫、婚姻失败、工作不顺等被人拒绝的创伤性世间耿耿于怀,将对别人的愤怒和攻击转向自己。 身份-逃逸。失去了理想之物,如健康、自由、工作、青春,并非常强烈地将这个狼狈的身份认同于自己,痛到极处便逃避生活、走向死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