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城市经济学论文一篇

要求写武汉未来的经济发展,当然如果其它城市可以替换武汉的话,也没问题,字数2000~3000字,要求与城市经济学原理相关,如果贴网址的话,麻烦具体一点。最好的回答时间是今天十二点以前,因为明天上午就要交作业了。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19-03
试论我国城市经济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刘 扬
(濮阳市建委测量队,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一些可行的建议与
方法,展望了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一体化;城市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
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
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
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 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现状
1. 1 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
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
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
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
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
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
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1. 2 国内城市经济研究现状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
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
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
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
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 我国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
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
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
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
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
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
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
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
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
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
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
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
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
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的
创新与突破。
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
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
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
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
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
者的研究视野。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
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
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
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
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
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
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
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
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
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
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
究与实践部分分离。
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
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
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4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发展的主要
领域及其趋势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
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
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
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
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
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
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
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
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
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
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
域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
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
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
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
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
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
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
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
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
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
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
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
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发挥。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
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
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
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
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
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
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
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
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
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
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
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
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
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
问题的研究。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一是城
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
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
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
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
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
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
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
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
“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
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
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新途径。
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
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
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
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
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
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
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文超.重彩浓抹绘宏图—濮阳市城市规
划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国际广
播出版社, 1996.
[2] [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测量与制图[M],
北京:测绘出版社, 2001.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5
添砖加点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当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正在崛起,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中部地区客观上承担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高效统一的重任,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交易成本较低,其作用日益突出。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必要在中部地区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增长带,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使之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带动湖北和我国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极化带,通过聚散效应,带动湖北及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对于湖北、武汉的振兴,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腾飞,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圈的形成,有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与周边城市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经济联系的范畴。建设武汉城市圈,最关键的是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政府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不是无所作为。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需要政府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需要政府来推动,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

  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的,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广深、北有京津、东有沪宁这些迅猛发展城市的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不断增强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功能。通过聚散功能的发挥,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这些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武汉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第2个回答  2013-04-15

城 诸葛
市 文库
经 帮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