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由小到大排名为:
1、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2、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3、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4、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5、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6、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7、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8、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9、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10、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11、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12、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
13、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
14、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15、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16、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17、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18、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例,官员职位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下:
未入流-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正八品-从七品-正七品-从六品-正六品-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正四品-从三品-正三品-从二品-正二品-从一品,正一品。
古代官吏的等级。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
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扩展资料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设置中正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品第人物
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选拔依据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品中正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 大挑科举考试在明朝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进阶名称从小到大是: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但是它们并不是官职,而是需要被授予一定的官职,至于当几品官就要看皇帝怎么用人了。除了皇帝直接授予官职以外,还可以通过大挑、考内阁中书的职位、花钱买官、到国子监读书等方式获得官职。
清朝的时候,举人可以参加“大挑”,获得官职。所谓“大挑”,就是朝廷在落选举人中选出一部分人,授予官职。朝廷的这个做法,主要为了舒缓举人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这些落选举人分散在全国各地,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层关系网,且有一定才学。如果利用不好,产生纪积怨,朝廷就等于为自己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当然,举人数量极多,自然有一定的限制。先说说资质。清朝的时候,举人并不能随时去参加大挑,需要赶上“大挑”举办的年份,才有机会。乾隆时,大挑规定时间是六年一次。嘉庆时改为十二年一次。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根据各省落选举人数量的多寡,看看是否举行大挑。参加大挑以前,举人必须要能找到同乡京官担保,给一份盖有印章的保证文书。举人付相应费用后,拿着这份证明,到礼部登记,转送吏部,参加吏部选拔。
吏部的选拔,由王公大臣负责。选拔过程中,也有一套标准,被称为:“同、田、贯、日、气、甲、由、申”的八字诀。按照这套标准,选出官员的相貌、体型。因为举人被选任的官职,都是地方官。朝廷很看重他们的形象,认为他们代表了朝廷礼仪。如果长得难看,就没有办法服众,治理百姓。当然,这个标准问题很大。而且,选拔的过程中,全凭王公大臣的个人意见。所以,这里就存在很大的受贿空间。对于其他举人的选拔来说,容易造成不公平现象。
而举人被挑选后,就会被分为不同级别。一等的授予知县职位,属正七品。二等的授予教谕职位,属正八品。有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授予一些其他官职。如嘉庆年间的举人高随,他曾参加平定叛乱的工作,有一定功绩。所以,朝廷他在“大挑”中获得二等评价后,依然被授予正六品通判职位。通过吏部选拔后,并非能获得实际官职。需要地方出现空缺,举人们又通过地方总督、巡抚考核,才可正式获得官职。不过,清朝的时候,大挑并非一直都有。按照嘉庆时《大清会典事例》中《礼部.贡举.大挑》的记载,大挑制度是在乾隆十七年才逐渐确立的,到嘉庆年间定型。
二、 考内阁中书的职位在乾隆以前,举人也有别的出路。他们可以考内阁中书的职位。内阁中书是从七品官阶,主要从事翻译、文案书写的工作,名额固定。举人想要获得这个职位,就要等到内阁中书的职位出现空额。并且,书法功底必须足够优秀,才能担任这个职位。
三、 花钱买官在过去,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朝廷会根据某些特殊情况,如治理河工、筹集军费等,卖出一部分官职。如果遇到国库实在缺钱,卖出的官职,可能会达到上万个。举人买官的时候,会比其他普通人容易很多。当然,前提是举人有足够的银子。虽然朝廷对举人有一定的待遇,但是想靠这笔待遇来买官,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便买到官职后,也要遇到现有官职出现空缺,举人才能上任。
四、 到国子监读书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到国子监读书,重新深造,将来通过考试后,获得官职。这种办法的问题在于,国子监作为过去最高学府,想要进去的人,一直是挤破脑袋。这些人里,有一部分人是靠真才实学被选进的,包括举人、秀才。还有一部分是靠着父辈荫封,直接拥有到国子监读书的机构。这群人的数量还不小。不管是在乾隆以前,还是乾隆以后,举人想要获得官职,实际难度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