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百家争鸣,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

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家

百度百科-法家

百度百科-道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2

因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我们以儒家为代表进行分析。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论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利益一元化管理体制的维护者,积极主张恢复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并赋予了自己的理想于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仁政:

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民之仁也,甚于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不忍人之心,是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为仁政。”孟子进一步指出:“仁者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德治:

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礼制:

推行仁政德治,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规范,这就是“礼”。“礼”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开来,发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儒家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参考资料:儒家-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09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春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各种管理思想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自秦汉以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但大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我们以其中的儒、法、道三家为代表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管理思想还不能称为科学,其属性属于经验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治国之道、为君之方、做吏之规。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1)儒家的管理思想——仁政德治论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利益一元化管理体制的维护者,积极主张恢复周王朝初期的管理模式,并赋予了自己的理想于其中,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政、德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①仁政
  孔子提出“仁”。‘‘仁者,爱人。”“民之仁也,甚于水火。”孟子依此提出‘‘仁政”。“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不忍人之心,是为仁心;不忍人之政,是为仁政。”孟子进一步指出:“仁者无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②德治
  儒家主张施仁政,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儒家倡导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统治人民,因此主张德治。孔子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刑只能起镇压作用,使人不敢犯罪;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使人知耻归心。要“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也义”。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③礼制
  推行仁政德治,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规范,这就是“礼”。“礼”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代把礼从仪式中区别开来,发展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儒家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的宗旨——治国之本。儒家认为:“礼者君之大柄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礼”的内容——道德化的制度。它具体包括: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爱、弟悌。
  “礼”的本质——‘‘和”。儒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和,指和谐、有序、互相扶持,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秩序。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儒家管理思想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道德伦理为本位,把整个管理和治国思想、方略都伦理化了,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儒家管理思想忽视法律、制度、体制等的“政道”作用,主要着眼于“治道”的探讨。儒家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甚至波及附近亚洲国家,至今还发挥着重要影响。
  (2)法家的管理思想——法制刑治论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作为新生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冲破利益一元化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情感管理体制,试图用法律制度和法制手段建立和维护新的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提出以法制刑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思想体系。
  ①崇君权
  法家推崇君权专制。管子认为:“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
  法家崇君权,竭力维护最高统治者的权威,目的是为推行其法制刑治的管理思想寻求实施主体和保障条件。法家不可能有现代民主思想,将法制与民主相联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只可能将法制与专制一相联系,试图以专制君权为支撑,推行他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②倡法制
  在崇君权的基础上,法家力主推行法制。商鞅认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管子认为:“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家的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权势是“胜众”之资。要推行法制,统治者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权势。管子认为:“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韩非认为:“势者,胜众之资也。”它具体包括:一曰权势是君主的地位保障。主能制臣用民,在于“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二曰权势是君主保持威严的基础。韩非认为:“有威足以服人”,丧权失威,则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三曰权势是统治力量的源泉。韩非认为,君失去权势,如虎失去爪牙,无力控制百兽。势位、威严、力量,三者是法家权势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势”是前提,“威”是条件,“力”是手段。
  法制是治世之宝。法制,主要是指以法律制度作为治国的依据。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以法为教。韩非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法治国”、“循法而治”、“惟法为治”,反对“释法任智”、“舍法上贤”、“去法务德”的治理方略。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壹教”、“壹刑”、“壹赏”。
  ③施刑治
  推行法制的手段是用严刑重罚,以刑推法,以刑护法。韩非说:“刑赏,君之大柄也。”法家主张的法制,主要是突出刑罚的重要功能,辅之以赏。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治民要严刑重罚。韩非认为:“夫严刑者,民之可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罚与赏要结合。韩非认为:“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管子认为:“刑罚不足以畏其志,杀戮不足以服其心。”因此,必须要从其欲,罚与赏相结合,才能令行禁止。
  赏罚要得当。赏罚必须依据“公义”,依据事实,做到赏罚得当。
  法家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决非上述全部内容。法家重法治、崇强力的管理方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秦朝用法家的理论统一海内,功劳卓著。汉代独尊儒术,也不是完全不用法家的方略,只是使法家的方略由显变隐,使国家暴力披上道德的外衣,以义统利,以力辅德,补德治教化之不足。同时,通过上面的介绍也使我们看到,法家的管理思想尽管是为专制皇权服务的,但他们揭示出来的法制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宝贵的借鉴意义。
  (3)道家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论
  道家是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因此认为人性自然。在管理国家上主张虔敬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顺天则、任自然、居静行简、省欲节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①自然无为——治国之道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的运行状态,指毫无勉强、不受外在制约的自由自在的必然状态,即 “自己如此”的状态。“无为”是指行为主体的状态,指不强做妄为、不贪求私欲、
  顺其自然的状态。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既然天道自然,人道就要无为,治理国家就要“无为而治”。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无为言之谓德”,“无为而万物化”。“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因此,“莫若无为”,“以无为为常”。无为而治的具体做法包括:坚守大道,不怀私欲;顺应民性,不加干预。统治者自己要“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家进一步认为“无为才能无不为“。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行无为之道,万物就会按其本性自然生长、自由发展,人也会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
  总之,顺应大道,顺民性,不怀私欲,不用私智,不固执,不干预,不强制,不妄为,任其性命之情,才能顺百姓安居,天下大治。
  ②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道家探讨治国之道、治国之术,目的是追求其社会的理想境界——至德之世,老子称作“小国寡民”。至德之世的特点是:
  自然。道家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然主义。道家认为,这就是“圣治”、“至治”、“至德之世”。
  素朴。民性素朴,无知无欲,无私无为,完全依常性本能生活。
  平等。人们在自然面前一律平等,这是自然之世、自然之民必然形成的人际关系。因此,贵贱、贤不肖、智愚、上下、尊卑不分。
  自由。至德之世,人人自由。这种自由既是外在的自由,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又是内在的自由,不受自己内心私欲和追求的左右。“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遥之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安宁。人们相安无事,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是指人们之所以能觉得甘、美、安、乐,是由于人们恬淡知足,没有奢望。这种安宁,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宁。二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不相为害。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宋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
  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关尹,春秋(一说战国)时人,字公文,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或关令尹、或尹喜。后得道成仙,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元顺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仿佛《老予》、《庄子》、《列子》一样,《关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过,“关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 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
  关尹的来历:关尹为春秋时期天水人,字公度,道书中称作关令尹喜。据说他少好坟索,善天文秘纬,在周康王时为大夫,官至东宫宾友。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关尹子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射箭教师。所以有很多人来拜他为师。
  关尹子教列子学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的靶子,兴奋得不得了,便跑去问关尹子:“我学得差不多了吧。”关尹子问了他一句说:“你知道你为什么可以射中靶子吗?”列子摇摇头说:“我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那还能算学会射箭了吗?”关尹子让列子回去再学习。列子学了三年……三年之后列子又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又问他:“现在知道你问什么可以射中靶子了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好我现在就问你:“如果敌人骑在马上而你却站在地上那你会怎么对付他?”列子回答:“我会先射马的脚让敌人从马上滚下来,然后瞄准着敌人搭弓射箭。”关尹子说:“好,现在可以了,你知道了你为什么可以射中靶子,这样才学好。以后记住了,要记住之所以设中的道理,千万不要违背它。”
  环渊战国时思想家。楚国人。一作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曾讲学稷下,整理老聃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汉书·艺文志》著录《蜎子》十三篇,早佚。一说环渊即关尹,与老聃同时。
  
第3个回答  2015-05-29
一. 以人为本
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

二. 以德为先

优秀的品格因素会给领导者带来较大的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威信,使下属产生敬重感,作为学习的榜样。

三. 中庸之道

中庸在《礼记.中庸》中解释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之道运用于管理中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

1. 凡事要适度:中庸之道反对处事走极端,主张任何事情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度"。

2.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即所谓"执两用中",这样就能统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3.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的变通。

4.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但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管理中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四. 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项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道要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有:

1."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道家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人还之以力。《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治天下者机智巧诈,被管理者反而因之作奸作伪。因此,在管理中不人为破坏自然规则,顺应自然,就能够防止下属出现心理抵触,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

2."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诱,回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圣人为腹不为目",主张生活简单,反对追求官能享受。管理者"无为","清心寡欲",即不过分注重利益,就会有利于管理。

3."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在组织中一旦建立起稳定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就应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者应适当超脱,避免主,随意决策,不干扰日常的管理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

道家"无为论"其实是最优管理原则。从正面看:无为而治主张实行开明,自由,各司其职;从方面看:无为而治是反对蛮干妄为,粗暴干涉。

五. 以和为贵

"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兵法讲得更明确:"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前两者是讲内部关系和谐,后者是指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不是绝对不打,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专家上野明概括成功企业的特征时说:"不单纯重视‘和为贵'的想法,而且重视‘和而不同'的想法。下级对上级能坦率提出反对意见,上级能谦虚地倾听部下的反对意见的厂风,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点。
第4个回答  2011-09-20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从泰勒开始,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2、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通过动作研究,可以开发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开创疲劳研究先河
3、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规章制度是组织得以良性运作的保证,是组织中合法权力的基础.韦伯认为,社会上有三种权力,一是传统权力,依传统惯例或世袭而来而拥有;二是超凡权力,来源于自然崇拜或追随;三是法定权力,通过法律或制度规定的权力。对经济组织而言,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才能保障组织连续和持久的经营目标。
4、法约尔(被称作经营管理之父)的一般管理理论(1916)----管理的五大职能及14项管理原则,开创领导理论的先河
5、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工人是社会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人将追求高层次需要。
7、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1960)----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 X理论认为:1)人一般天生懒惰并设法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不愿意承担责任;3)安于现状,反对变革;4)缺乏理性,易受环境影响。必须进行奖赏或强制监督甚至惩罚等外部刺激,才能使其完成工作。Y理论认为:1)人并非天生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2)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是由外部原因造成 ;3)大多数人能够“自我指挥和我控制”,不需强制和惩罚;4)参与工作需要报酬,但最重要的是自主、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5)大多数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一般人的潜能只得到部分的发挥。管理者要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8、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966)----赫兹伯格认为,能对工作带来积极态度、 较多满意感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叫做激励因素,如成就感、同事认可、上司赏识、更多职责或更大成长空间等。能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叫做保健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9、韦廉大内的Z理论(1981)----一切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完全可以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原则进行民主管理。
大致是这样的,最新理念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