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4-08
1.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
答: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
①既照应了前文对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的总论,
②又是为下文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过程。
2.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
答:
答案一:
①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②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朝廷,于是招来许多诽谤,使得主和苟安的朝廷不再重用他。
答案二:
①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②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③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3.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答:
①“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
②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③“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共有3点,任答2点得4分)
4.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联系辛弃疾: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从小立志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南渡前是奔走沙场的勇武英雄和爱国将军,南归后,被朝廷弃置不用,并屡遭排挤,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遂冲击积聚成伟大诗作,他的诗词大多是系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伟大诗篇而传世不朽。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1个回答 2013-04-08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
6.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7.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答:
8.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把栏杆拍遍》参考答案
5.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下文,揭示出比喻的含义即可答出本题。
6.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比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自己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段内的层次,抓住联想到的其他历史人物来思考作答。
评分要求:答出“对比或衬托”得2分,后面的三条答出两条即可得4分。
7.“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鉴赏能力。结合全文五处“拍栏杆”的描述和文章里对辛弃疾的分析评价得出结论。评分要求:两层含义,每层2分。
8.第一,辛词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气势);第二,辛词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第三,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第四,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第五,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能力。应结合文中的分析评论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