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广告和我之前研究的阈下广告有一些相似,都是运用了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进行传播。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而电影在短时间内交待的跨度之大、人物之多、情节之扑朔迷离、地点之变幻莫测,观众唯有全神贯注的观看,方能品味影片魅力。如此高注意的心理活动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和增强了记忆的力度,于是人们往往会忘掉昨天看的电视节目,而对多年前的一部电影记忆犹新。
人们对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有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电影的独有的表现形式有效加深我们选择、组织和解释自我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不仅在观看时对当前电影信息产生直接反映的知觉映像,而且对过去感知的对象也能在头脑中清晰的再现出来。这一点从人们对待的电影的态度上就能做出很好的解释,许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所造成的效应是空前的,并明显高于观众对同是媒介的电视节目而产生的好评。
观众对电影积极的态度,以特定方式对电影的一种友好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相较之下,其他媒介的待遇就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翻开报刊杂志、打开广播电视,铺天盖地的关于电影的报道,固然不是全盘称赞,但大众能自由表达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难能可贵的是,观众态度更愿意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电影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几乎无障碍行销全世界,广告商岂能忽视这个重要的传播载体,但电影中的广告不像在电视节目中插播广告那么简单,毕竟观众不是花钱进影院消费广告的,所以片方和商家须把握观众心理进而达到三方皆大欢喜的效果。
电影中的阈下广告,也就是你说的植入式广告,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生动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方提供了压缩成本的巨大空间。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产品或服务等信息,或是静态的摆设,或是画面的背景,或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及对白。它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隐秘的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
电影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艺术表现手段,里面所涉及的人和事自然可以成为广告主向消费者推荐自己产品定位的途径,而且这种推荐是非常具体和范例化的。特别是对于定位相对高端的产品来说,也许有人之前不太了解苹果笔记本,但当他们看到连上层名流都在使用这款笔记本时,他们就能意识到该笔记本有多高端了,同时体会到使用这款产品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
阈下广告利用影片以及明星的效应,将品牌植入情节当中,在唤起注意或提醒的同时,强化品牌联想、塑造品牌偏好和独特的品牌心理,以争取到消费者的认同与好感,是消除消费者离心倾向和逆反心理一剂良药。而且从广告媒介策略的角度来看,阈下广告跟该时期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片联姻,广告的实际到达率比较高,千人成本低,也符合广告投放的媒介策略。创意是广告的灵魂,阈下广告形式的创新是联系品牌和媒介之间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阈下广告作为一种新颖的广告创意彰显自身魅力的同时亦有效推动营销。
早期的阈下广告多出现在电影中,在国外有据可查的最早阈下广告植入的电影是1951年的《非洲皇后号》中,片中明显展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而在1982年的《外星人》中,主人公用一种叫“里斯”的巧克力豆吸引外星人,该隐性广告使“里斯”巧克力豆的销售量跃升了70个百分点。其后《玩具总动员》中“土豆头先生”的出场使这一款玩具的销量上升45个百分点。关于007系列的影片,广告植入不胜枚举,据估算, 该系列《黄金眼》一片所带来的广告效益使宝马汽车公司获得了2.4亿美元的销售成绩。
这是多年前的一篇拙文(选入时有改动),希望能帮到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