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民俗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老师叫我们写论文
“有人说当前还遵守传统民俗习惯是一种封建迷信该全部废除。也有人说传统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的研究和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个是原题
最少要400个字,谢谢。。

  尊重的同时去糟存精。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 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以上所讲的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比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名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对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给予特别的安排,其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可以适当降低。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担任公职的权利,少数民族人员竞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民族事务机构的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
  二是经济权利的保护。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就是对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组织对口支援、进行扶贫开发,等等,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是文化权利的保护。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与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如:举办主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类学校如民族学院、民族中小学; 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在贫困和偏僻的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 推广“双语”教学。在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录取等等。
  五是其他权利的保护。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就业等等,都给予了全面的保护。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4
从古至今,一些民俗因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消失,但也有一些民俗与时俱进,几经变化改进后广为流传。

其实,关东民俗在民国年间即已发生明显变化,当时的《奉天通志》曾有这样的评述:“近代的风尚,日异月新……”

“移风易俗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民俗文化专家齐守成认为,“比如,现在人们大都住进了楼房,有了统一的取暖设施,火盆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从前关东‘火盆上炕烤老太’的景象就自然消失不见了。 ”

在今天看来,那些粗俗、落后民俗的消失不会让人惋惜,但是看到一些健康的民俗,特别是优良精致的民俗文化面临没落境地时,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痛惜与无奈。

民俗是在大众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于它的更新或者消失,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当前,需要提醒和呼吁的是,大家如何一起努力来让那些精致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以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需要有关部门积极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好‘辨风正俗’工作。 ”齐守成说。

比如,地方戏奉天落子以女旦为主,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高亢,代表了当年辽沈地区的文化形象,全盛时曾比京剧还火,这一民俗文化就应该为后代大众所认知和了解。记者欣喜地得知,现今奉天落子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上月初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传统的老民俗应选择性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好的留下,而落后的民俗文化只能任凭历史的车轮把它抛在身后。

“原汁原味”才更有吸引力

“辨风正俗”是为了让优良的民俗得以传承下来,那么,那些优良的民俗又如何促其发扬光大呢?

如今,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群所重视。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魅力;上海、重庆、青岛等地也根据自身的民俗特色,纷纷打造民俗文化特色街;而沈阳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已展开了行动,打造“东北民俗特色街”的计划已经出台,力争让百年老北市重新焕发青春。

此外,民俗文化也被更多地引进了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进入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必须注重“原汁原味”这个原则。

“原汁原味”是吸引大众了解当地民俗的关键。

参考资料:文化中国

第2个回答  2011-06-13
传统的民俗中有不好的东西存在,与时代发展不同步,显得落后,但传统民俗中蕴含着先人的文化理念,我们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精华部分发扬光大。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我们的传统民俗在当今时代散发时代光彩。追问

能不能长一点?我们是写论文哦?只要400个字就好。。谢谢了。。

第3个回答  2011-06-23
民俗习惯一部分可信,则给自己一定时间渐渐体会其民俗内核存真部分,茫然信从听其左右者,或多或少会陷入痴迷状,就反而不好了,甚至失去自我判断意识就不妙了;
其民俗内核,固然有些暂得不到现代“科学”之证明;反过来说,得不到所谓科学证明的部分民俗不等于迷信,这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和比较科学认知地发展观。
民俗习惯部分不可信,其中固然存在一些伪装添彩,包装过头,添油加醋的做法,甚至暗藏骗钱的把戏。如同各种新生事物发展轨迹一样,鱼目混珠,搅乱视野,不能因此而持怀疑态度一棒打死所谓之“迷信”。
完全不信者,陷入自己绝对唯物主义的泥坑里,这难道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留给自己加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