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中蛇

有毒有多少种无毒蛇有多少种,并举例说明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0

目前,我国已知蛇类大约有219种,且绝大多数是无毒蛇,毒蛇只有50多种,其中包括16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产的剧毒蛇仅有10种,号称中国“十大毒蛇”。

总的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产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消费蛇类较多的国家之一。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