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懂得向哪几类人低头时就将要走上人生巅峰了?

如题所述

其一:卷首

人生,不仅只有诗和远方,更有忍辱和苟且!可惜,当我们懂得了这句的含义时,基本上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或自嘲着笑,或怅然犹记少年勇,空悲今夕两鬓霜。其实,倘若换个角度想,这又何尝不是人生最美风景呢?

犹如那枝头的果实,沉甸甸的低着头,再无翘首远瞻的傲态——譬如丰收之兆,犹如人生巅峰。

故而庄子曰:物各其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所以,若有一天,你懂得向这三个人低头时,就说明你的人生将要达到巅峰。


其二:有一种低头,叫智慧

眼前的一切如天堂,咸阳皇宫的壮丽和奢侈,让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刘邦等人,都看直了眼——土豪!这才是真正的土豪!

刘邦贪婪地摸着龙床,突然一跃而上就躺在了上面。爽啊,皇帝的龙床,秦始皇和胡亥能躺,我沛县的刘老四就躺不得?

刘邦住在了这里,流连忘返在这土豪窝内,全然不管外面手下,都在学他的模样。终于樊哙闯入道:“这样下去不行,项羽虎视眈眈,若杀来我们全要死。老大你快出去,管管外面弟兄。”


刘邦一瞪眼,骂:“打了这么多年仗,享受享受不行吗?”

樊哙被骂走,于是他求助于张良。不久后张良来了,说了跟樊哙几乎是一样的话。再看刘邦,顿时一副幡然醒悟的模样,对着张良是低头鞠躬,然后走出皇宫不但来了个“约法三章”,封存皇宫中的一切,并身先士卒带着全军退出咸阳。(出自《史记》)


点评:刘邦对张良低头,却对樊哙高昂着头,为何?

只因那时的张良,是代表韩王来协助刘邦的,根本不是其下属!而刘邦却非“张良不娶”,必须要把张良搞到手。故而这次低头,就是刘邦的蓄谋。果然后来,刘邦如愿以偿得到了张良,在其运筹帷幄之下,打败了项羽,攀上了人生巅峰。

所以,向最能帮助自己的人低头,是智慧。当然,其过程你也可以如刘邦这样,玩个小花招,这叫聪明。须知,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强逆不得,哪怕你再牛!懂了这点,人生巅峰还会远吗?


其三:有一种低头,叫格局

正考父是孔子的祖先,学问强,才德高,受到国君赏识。先封其为“士”,正考父躬身谢拜。不久,又升为“大夫”,正考父慌忙叩谢。最终正考父,竟然当上了“上卿”。

再看正考父,谢恩时几乎是匍匐在地。且更让人奇怪的是,从此后他就总喜欢溜边走,从来不站在中间,去享受前呼后拥的得意快感。无论见了谁,哪怕明明地位比他低许多,也是必先低头施礼。


庄子看到这段记载后,大声为正考父叫好,说:“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达生之于情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

翻译过来就是:聪明外漏和勇武冲动,这都招人恨,而强行仁义必遭苛责。所以,通达性情的人,能成大器,醉心于智巧的人,多有小成。通达天道顺其自然,通达人道苟且能安。(出自《庄子》)


点评:对庄子的思想,往往“越有故事的人”理解得越深,因为很难用言辞准确说透,更多靠“悟”!所以笔者勉强从“为何正考父被庄子赞美”这里切入点评了。

很明显,正考父不是向一个人低头了,而是向几乎所有人“低头”!由此庄子才对“聪明外漏和勇武刚猛”等批判,认为不符合天道——这其实就是格局。


至于庄子的理由,则是《道德经》中这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正所谓:反者道之用!

一个人的格局越大,就越懂得谦卑低头,譬如江海之所以能成江海,在其容量,这就是向“弱者低头”的道理!不懂得向弱者低头的人,是很难达到人生巅峰的。哪怕我们没有大志向,那么向“弱者低头”,给予其尊重,照样也能体现出,做人的涵养和胸襟,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巅峰呢?


其四:有一种低头,叫圆满

什么样的人生巅峰,都包含在“圆满”两字中。而人生圆满,有一个决定性的指标,那就是“家庭圆满”。甚至,一个人哪怕再平凡,只要家庭圆满了,那么也就等于达到了人生巅峰。

所以,对父母低头,是圆满!还记得我们幼小时的场景吗?我们仰着头,伸着手,喊着“抱抱”。只要你还记得,那么当我们长大后,对父母低下头,抱住父母,告诉他们:我们还如过去一样爱他们,渴望他们的拥抱。这是不是圆满?必然是大圆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比如上司以及社会强势人士,因为向上司低头才能让他尊重你,向社会人士低头代表不和他一般见识。
第2个回答  2020-10-01
第一类是小人,宁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面对小人,我们总担心他在背地使诈。第二类是自己的上司领导。他们是我们维系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类是与自己生活水平不相关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09-30
比自己优秀,有才华的人。长辈或者是自己的上司,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懂的多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者事业有帮助的人。
第4个回答  2021-03-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