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具体内容如下: 

计划职能:

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内容: 研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  

组织职能:

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内容: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  

领导职能:

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内容: 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  

控制职能:

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 内容: 拟订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

拓展资料: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环境、时间这六要素,以其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其对应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对应的英文是manage或run。

特点:  

1、统一性:每个活动不仅要有总体的计划,还要有具体的计划,不仅要有前面的计划,还要有后续的计划。  

2、连续性:不仅有长期计划,还有短期计划。  

3、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4、精确性: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随意性。

管理的含义:

管理指以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国家,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

(2)管理主体包含5个方面的要素: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与方法、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

(3)管理的手段包括5个方面: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

(4)管理的过程包括6个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

管理分类:

管理分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工商企业的管理最为常见。每一种组织都需要对其事务、资产、人员、设备等所有资源进行管理。每一个人也同样需要管理,比如管理自己的起居饮食、时间、健康、情绪、学习、职业、财富、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面貌(即穿着打扮)等。

企业管理可以划为几个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控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研发管理等。在企业系统的管理上,又可分为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企业结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系统的管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1
管理职能

1.计划与决策
(1)计划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调查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
1)目的性。任何组织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得以生存的。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
2)主导性。由于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过程中的其他职能都只有在计划工作确定了目标以后才能进行。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
3)普遍性。虽然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在工作中都有计划指导,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对组织目标所做贡献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后的总额。如果一个计划能够达到目标,但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付出了太高的代价或者是不必要的代价,那么这个计划的效率就是很低的。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企业计划的种类:
1)按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将计划分为宗旨、目标、策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内容。
第一,宗旨。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具有或者至少应该有目的或宗旨。这种目的或宗旨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
第二,目标。一定时期的目标或各项具体目标是在目的或宗旨指导下提出的,它具体规定了组织及其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目标不仅仅是计划工作的终点,而且也是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以及控制等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第三,策略。是指对确立组织的长期目标,如何采取行动,分配必需的资源,以达到目标。
第四,政策。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政策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鼓励什么和限制什么,以保证行动同目标一致,并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第五,程序。它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程序就是办事手续,是对所要进行的行动规定时间顺序。程序是行动的指南。因此,程序是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准确方式。
第六,规则。规则是对在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规则也是一种计划。规则常常容易与政策和程序相混淆,应特别注意区分。规则不像程序,因为规则指导行动,而不说明时间顺序,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规则的总和。政策的目的是要指导决策,并给管理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虽然规则有时也起指导作用,但是在运用规则中,没有自行处理的权利。
第七,规划。规划是综合性的计划,它是为实现既定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资源以及其他要素的复合体。因此,规划工作的各个部分的彼此协调需要严格的技能,以及系统的思考和行动的方法。
第八,预算。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预算又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例如,财务收支预算,可称之为“利润计划”或“财务收支计划”。一个预算计划可以促使上级主管对预算的现金流动、开支、收入等内容进行数字上的整理。预算也是一种控制手段,又因为预算是采用数字形式,所以它使计划工作更细致、更精确。
2)按企业管理职能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等。这些计划通常是与组织中按职能划分的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体系相对应的。
3)按计划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专项计划又称专题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例如基本建设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等。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做出的整体安排。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专项计划是综合计划中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它必须以综合计划为指导,以避免同综合计划相脱节。
4)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往往是战略性计划,它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的目标;短期计划通常是指年度计划,它是根据中长期计划规定的目标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活动所做出的总体安排;中期计划则介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上述三种计划,相互衔接,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
间上的连续性。
计划工作的程序是:
1)估量机会。它是在实际的计划工作之前就应着手进行的工作,是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的估计,并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搞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同时,还应该弄清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并对可能取得的成果进行机会成本分析。
2)确定目标。在制定重大计划时,第二个步骤就是确定整个企业的目标,然后确定每个下属工作单位的目标,以及确定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计划工作的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效果。它指明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重点放在哪里,以及通过策略、政策、程序、预算和规划等各个网络所要完成的是什么任务。
3)确定计划的前提。就是研究分析和确定计划工作的环境,或者说就是预测执行计划时的环境。因此,应选择那些对计划工作具有关键性的、有战略意义的、对执行计划最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预测。
4)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一个计划往往有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方案时,不是找可供选择的方案,而是减少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以便可以对最有希望的方案进行分析。
5)评价各种方案。在找出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明确了它们的优缺点后,就要根据前提和目标,权衡它们的轻重,对方案进行评估。
6)选择方案。这是做决策的关键。有时会发现同时有两个可取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定出首先采用哪个方案,将另一个方案也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作为后备方案。
7)制定派生计划。派生计划是总计划下的分计划。做出决策之后,就要制定派生计划。总计划要靠派生计划来扶持。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在完成上述各个步骤之后,最后一项工作便是把计划转化为预算,使之数字化。预算实质上是资源的数量分配计划。它既可以成为汇总各种计划的工具,又是衡量计划工作完成进度的重要标准。
(2)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决策是行动的基础。
2)目标性。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存在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才会有决策。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评定来进行选择。
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所谓“可行”,一是指能解决预定问题,实现预定目标;二是方案本身具有实行的条件,比如技术上、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三是方案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5)过程性。决策既非单纯的“出谋划策”,又非简单的“拍板定案”,而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的重要程度、过程的繁简及所费时间长短固然有别,但都必然具有过程性。
6)科学性。科学决策并非易事,它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
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向:
1)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个组织管理工作成效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正确,可以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组织兴旺发达;决策失误,则一切工作都会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组织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对每个决策者来说,不是是否需要作出决策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决策作得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
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决策贯穿于组织各个管理职能之中,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每个管理职能要发挥作用都是离不开决策的,无论是计划、组织职能,还是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其实现过程都需要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管理的各项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决策按照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是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大政方针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由企业最高层领导行使。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中层领导行使。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主要由企业基层管理者负责进行。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划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或重复决策。它是指经常重复发生,能按照原来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其决策步骤和方法可以程序化、标准化,重复使用。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例外决策。它是指具有极大偶然性、随机性,又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性的决策活动,其方法和步骤也是难以程序化、标准化,不能重复使用的,这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逻辑思维判断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进行。
3)按决策的可靠程度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都是已知的,并能较准确地预测它们各自的后果,易于分析、比较和抉择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各种可行方案的条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但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决策的结果只能按概率来确定,这种决策存在着风险。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类似,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后果,但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需要凭决策者的经验、感觉和估计作出的决策。
决策的程序是:
1)确定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决策目标是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因此,必须把握住所要解决问题的要害。只有明确了决策目标,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
2)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目标确定以后,就应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拟定备选方案,第一步是分析和研究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及决策事物未来的运动趋势和发展状况;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将外部环境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内部业务活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同决策事物未来趋势和发展状况的各种估计进行排列组合,拟定出实现目标的方案;第三步是将这些方案同目标要求进行粗略的分析对比,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若干个利多弊少的可行方案,供进一步评估和抉择。
3)评价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拟定以后,随之便是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看
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达到决策目标。评价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和试验法。
4)选择方案。选择方案就是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总体权衡后,由决策者挑选一个最好的方案。
(3)目标管理
一般地说,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企业计划的基础,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是:
1)目标建立。目标的建立主要是指企业的目标制定、分解过程。由于企业目标体系是目标管理的依据,因而这一阶段是保证目标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从内容上看,企业目标首先明确企业的目的和宗旨,并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决定一定期限内的工作具体目标。
2)目标分解。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和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以及明确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中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各级目标都是总目标的一部分,企业按组织管理的层次进行分解,形成目标连锁体系。
3)目标控制。企业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目标完成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协助解决问题。必要时,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一定的修正。
4)目标评定。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因此对各部门、个人的目标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奖优罚劣,及时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2.组织与人事
(1)组织的涵义与类型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涵义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静态方面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态方面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组织的类型,一般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其中,正式组织一般是指组织中体现组织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我们一般谈到组织都是指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企业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关系、血缘关系等。非正式组织常出于某些情感的要求而采取共同的行动。
(2)划分组织部门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组织结构的全部设计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而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权力是责任的基础,有了权力才可能负起责任;责任是权力的约束,有了责任,权力拥有者在运用权力时就必须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致于滥用权力;利益的大小决定了管理者是否愿意担负责任以及接受权力的程度,利益大责任小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相反,利益小责任大的事情人们很难愿意去做,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组织任务目标的完成,离不开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因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专业部门又必须加强协作和配合,才能保证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达到组织的整体目标。
4)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由于受个人精力、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个上级主管所管辖的人数是有限的,但究竟多少比较合适,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量标准。同时,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企业不同的管理层次的主管的管理幅度也不同。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的关系,因此在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时,也必须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制约。
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统一指挥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权力制衡是指无论哪一个领导人,其权力运用必须受到监督,一旦发现某个机构或者职务有严重损害组织的行为,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制止其权力的运用。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组织设计或调整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者不可偏废。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分权则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大问题。
(3)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需要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人员配备的任务是:
1)物色合适的人选。组织各部门是在任务分工基础上设置的,因而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工作性质,必然要求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同的能力结构和水平的人与之相匹配。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岗位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查和科学的论证,找出或培训为己所需的各类人员。
2)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要使职务安排和设计的目标得以实现,让组织结构真正成为凝聚各方面力量,保证组织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有力手段,必须把具备不同素质、能力和特长的人员分别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只有使人员配备尽量适应各类职务的性质要求,从而使各职务应承担的职责得到充分履行,组织设计的要求才能实现,组织结构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3)充分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之间的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适当选拔、配备和使用、培训人员,可以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使
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人员配备的程序是:
1)制定用人计划,使用人计划的数量、层次和结构符合组织的目标任务和组织机构设置的要求。
2)确定人员的来源,即确定是从外部招聘还是从内部重新调配人员。
3)对应聘人员根据岗位标准要求进行考查,确定备选人员。
4)确定人选,必要时进行上岗前培训,以确保能适用于组织需要。
5)将所定人选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
6)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并据此决定员工的续聘、调动、升迁、降职或辞退。
人员配备的原则是:
1)经济效益原则。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组织需要为依据,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它既不是盲目地扩大职工队伍,更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职工就业,而是为了保证组织效益的提高。
2)任人唯贤原则。在人事选聘方面,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本着求贤若渴的精神,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功的关键。
3)因事择人原则。因事择人就是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4)量才使用原则。量才使用就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
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员工的选拔标准和聘任程序是组织聘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办事,才能选聘到真正愿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
3.领导与激励
(1)领导的涵义与领导方式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具有下述特征:
1)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包含着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
2)领导的基本职责,是为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确立目标、制定战略、进行决策、编制规划和组织实施等。
3)领导的主要职能,是率领、引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下属人员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奋斗。
4)领导的本质,是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以主要领导者为核心的,团结一致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一股合力。
5)领导的工作绩效,不是只由领导者个人,而是由被领导者的群体活动的成效如何而表现出来的。
企业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制定并落实组织目标。②指导组织设计并从事人员配备。③保证组织维系和正常运行。④领导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
领导方式的分类:
领导方式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领导类型作不同的划分。
1)按权力控制程度,可分为集权型领导、分权型领导和均权型领导。
集权型领导是工作任务、方针、政策及方法,都由领导者决定,然后布置给部属执行。
分权型领导是领导者只决定目标、政策、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领导者只问效果,不问过程与细节。
均权型领导是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主张分工负责、分层负责,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达成目标。
2)按领导重心所向,可以分为以事为中心的领导、以人为中心的领导、人事并重式的领导。
以事为中心的领导者认为,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工作效率,以最经济的手段取得最大工作成果,以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及达成目标的程度作为评价成绩的指标。
以人为中心的领导者认为,只有部属是愉快的愿意工作的,才会产生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因此,领导者尊重部属的人格,不滥施惩罚,注重积极的鼓励和奖赏,注意发挥部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改善工作环境,注意给予部属合理的物质待遇,从而保持其身心健康和精神愉快。
人事并重式的领导者认为,既要重视人,也要重视工作,两者不可偏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改善工作的客观条件,使部属既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又有主动负责的精神。领导者对工作要求严格,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计划,创造出最佳成果。
3)按领导者的态度,可分为体谅型领导、严厉型领导。
体凉型领导是领导者对部属十分体谅,关心其生活困难,注意建立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友谊,注意赞赏部属的工作成绩,提高其工作水平。
严厉型领导是领导者对部属十分严厉,重组织、轻个人,要求部属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严格每个人的责任,执行严格的纪律,重视监督和考核。
4)按决策权力大小,可分为专断型领导、民主型领导、自由型领导。
专断型领导是领导者把决策权集于一人手中,以权力推行工作。由于决策错误或客观条件变化,贯彻执行发生困难时,不查明原因,多归罪下级。对下级奖惩缺乏客观标准,只是按领导者的好恶决定。
民主型领导是领导者同部属互相尊重,彼此信任。领导者通过交谈、会议等方式同部属交流思想,商讨决策,注意按职授权,培养部属主人翁思想。奖惩有客观标准,不以个人好恶行事。
自由型领导是领导者有意分散领导权,给部属以极大的自由度,只是检查工作成果,除非部属要求,不作主动指导。
(2)领导者素质及领导班子构成
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领导者素质包括: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领导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
2)知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领导者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知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应
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3)能力素质。领导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而对能力素质的要求较高。领导者必须具备筹划能力、决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述能力。
4)身体素质。领导者的工作是艰巨和繁重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无法胜任。健康的身体又是领导者具有敏捷思维、旺盛精力的基础。
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因为领导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个领导者的素质,而且还取决于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合理。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包括: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才既有不同的智力,也有不同的职能,拥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际需要把不同年龄的人员组配在一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目的,实现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一般而言,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和中层、基层领导者要涉及大量的业务,因而应有较多的专业知识;综合部门、高层领导者主要从事决策、协调,因而应有较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3)能力结构。能力结构是整个领导班子拥有的各种能力成员的比例情况。领导人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思想型”。这类干部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突出。他们善于观察、推理,有很强的分析力、综合力和判断力,长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从全局出发,综合各种意见和各种因素,作出决策和判断。
第二,“实干型”。这类干部组织指挥能力比较突出,他们工作踏实、果断、顽强,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很强,能很快地理解领导的意图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执行领导班子作出的决策和计划。
第三,“智囊型”。这类领导干部的创造力较强。他们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富有探索精神和想像力,善于想办法、出主意、提方案。
第四,“组织型”。这类干部人际关系能力和用人能力较突出,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擅长于处理人事关系,协调矛盾,保持班子的团结,涵养高,能默默无闻地为其他人创造
第2个回答  2023-01-12

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控制、领导以及创新。

1、计划

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2、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3、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    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4、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5、创新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扩展资料

1、计划分类:

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主要分类标准有:计划的重要性、时间界限、明确性和抽象性等。

但是依据这些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所得到的计划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比如,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等。

2、组织设计的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组织设计往往不是全新的,进行再度调整时,要考虑“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

组织中的工作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不能完全招聘社会上的人员来满足企业的所有需要。

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非是事和物的集合。

(2)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

(3)命令统一的原则

“组织中的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司的领导”,但是这种原则也经常会受到破坏。

3、领导的含义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的,但是“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大管理职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学

第3个回答  2011-12-26
  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功能,又称管理的要素,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划分有许多学派,国外普遍将管理职能分为五项: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
  (一)计划
  计划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工作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它包括组织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实现组织目标方法的确定和抉择,计划原则的确立,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实施其他管理职能的条件。计划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管理活动。
  (二)组织
  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在这一结构里,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管理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人员,并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为有效实现目标,还必须不断对这个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即为组织。组织为管理工作提供了结构保证,它是进行人员管理、指导和领导、控制的前提。
  (三)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四)指导与领导
  指导与领导就是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导与领导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与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目前已形成了专门的领导科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五)控制
  控制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管理职能循序完成,并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这就是管理的基本过程,其中每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一般职能源于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第4个回答  2015-06-27
  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计划这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它要求依据客户订单或根据市场调严的结果,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或每旬、每周甚至每日的计划,编制年度或月度的营销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内部审核计划等。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二、组织就是根据制定的计划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在时空的相互关系上,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具体地说,包括组织设计和组织运行两个方面,前者是设计组织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并配备人员;后者则要求通过一定方式(如标准)建立工作程序;
  三、指挥,就是发布号令或进行指挥的意思,也就是作出决断,发布命令、指示、文件,联系单和(或)派工单。统一和规范管理对象的行为和活动,使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服从于领导的权威意志,完成计划中的目标。因此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职能,应该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
  四、协调,它的功能是通过上下左右各个方面有效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使企业各部门活动,各方面工作协调平衡起来。做到步调一致,整体平衡,全体员工共同为实现计划或目标而努力;
  五、控制,就是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状况进行监控和检查,一旦发现与计划、目标或标准有不良偏差,就要及时查清原因,采取对策或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达标,即符合标准或实现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