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美
我以前没有机会在音乐会上欣赏交响乐,都是听磁带的。听完后发现两种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现场听的更有震撼力,留给我更多想象的空间,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听拉森的《田园组曲》仿佛自己置身于北欧的田园中,丰收的庄稼展现在眼前,耕耘者的喜悦流露了出来,我也不由自主跟着喜悦了起来。
学习了美学使我对音乐的欣赏更加深刻。以前很喜欢流行音乐,现在发现其中的一些很低俗,连艺术都谈不上,更别说美了。真正能发现美的音乐是一些古典音乐,名歌之类,真正发现音乐的空间扩散力和穿透力。
为什么音乐具有穿透力,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我认为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纳入了其中。比如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1893—1950)在社会动乱、生活无着的旧中国流浪卖艺为生,他双目失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楚,他杷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和愤懑用琴声向人们倾诉,这首著名的二胡曲就是《二泉映月》。二胡曲《二泉映月》选用同一音乐材料进行了五次变奏,表达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不同情绪,音乐从一个委婉动人、柔美恬静的主题开始,逐渐转而进入激动昂扬,表达了一种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最后,乐曲表达了一种如火山一样爆发的愤慨,发出“生活的路啊,你究竟在哪里?”的呐喊。这样的乐曲,有谁听过以后能不为所恸呢?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慨地说到:“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由此可见,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局限,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
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与一定时代、阶级、民族、先进的社会意识相联系,其精神内涵通过音响运动形态的集中、概括与抽象,具有更强烈更普泛的特点,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发挥作用。例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纳布柯》中有一首希伯莱人的大合唱《前进,我的思想,佐以金色的翅膀》,歌曲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的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希望和要求。首场演出时,受到全场观众强烈欢迎,歌手、乐队队员、观众一起向作曲家致意,意大利革命运动领袖玛志尼在写给威尔第的信中,赞誉威尔第在音乐上所作的努力与自己在政治上所作的一样,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所以欣赏音乐最好先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所处的环境和生平。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历史悠久,岁月的长河把音乐分成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类别对人有不同的作用。
反映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使人坚毅强;宁静详和的曲调可以令人心平气和、心情安定,沉静地对待一切;欢愉的旋律可以使人摆脱冷落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博大精深的音乐能使柔弱的心灵获得强化与深化;委婉细腻的曲调能驯服粗厉、野蛮的原始部落民族。总之,受音乐的甘露滋润的心灵会更美好,在音乐沐浴下的人性会更加丰美。
描述性较强的作品,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荒山之夜》,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圣·桑斯的《动物狂欢节》,李姆斯基—科萨柯夫的《舍赫拉查达》,约翰·施特劳斯《比尔恶作剧》,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天鹅湖》,格罗菲的《大峡谷》等作品。听的时候感觉在看一部电影,变化的旋律,好像是电影曲折的情节。情感性强,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规整严格,标准典型的作品。例如:《梦幻曲》、《小夜曲》、《天鹅》、《圣母颂》、《春之声圆舞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的多瑙河》、《培尔·金特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新疆之春》、《瑶族舞曲》、《海滨音诗》等著名音乐小品。听的时候感觉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片。
所以音乐不是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感受,感受其中的感情,有时你真的会被感动。
音乐以其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