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90岁老人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被称作耄耋。出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意思时,八十九十岁可以成为为耋。在《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意思是说八十岁成为耄。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八九十岁都可以称作耄耋老人

“九十”也有其他称谓,比如说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扩展资料:

对老人的其他称呼: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在我国古代,人的寿命并没有现在这么长,新生儿死亡率比现在高得多,时不时的战乱也让人生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七十岁被称作古稀之年,足以看出长寿老人十分稀少。而长寿的老人一般也会获得人们的敬重,认为是有福之人。九十岁的老人就更少了,也被称为鲐背,鲐本身其实是一种鱼,因为身上有很多斑纹,就像长寿老人的皱纹,因此而得名。

我们今天用的更多的可能是另外一个称谓,叫耄耋。耄耋之年这一说法,一般就指八九十岁的高龄长寿之人。除此之外,古代对于各个年龄阶段,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称呼。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个词叫襁褓,其实指的是不满周岁的孩子;比如我们看有的书和文章里会提到孩提这个词,其实指的是两三岁左右,也就是现在上幼儿园之前的年龄段;我们还会在诗歌里经常看到总角,垂髫这一类词,都是泛指年幼的儿童;而对于古代男子和女子来讲,成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其中女子十五被称为及笄,男子二十被称为弱冠,意味着就可以成家了。

今天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生长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不像古代经常有战争,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遇到灾荒年份,就会有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吃不上饭,所以人们能活到七十岁都算是非常稀少。而我们今天,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比较常见的,百岁以上也时而有之。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新生儿夭折率大大降低,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医疗各方面条件都越来越好,不用担心战乱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生存压力小了,人们也更能够颐养天年。也得益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

从时间跨度来看,人们的寿命是普遍增加了,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让我们拥有了更多机会去选择和创造。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7
耄耋---九十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九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7
90岁至99岁,在1989年、1989年以前的时候一直都是高龄老年。
70~79岁是低龄老年
80~89岁是中龄老年
90~99岁是高龄老年
但是在2019年,年满90岁的人已经远远比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以及更早时期看到的年满90岁的人要年轻三十岁以上的年龄差距,还怎么能够跟90岁的年龄接洽?
谁才真正是90岁?
依然是三十年前年满90岁的人,即出生于1899年的人,才真正一直是90岁的高龄老年人。
据本人观察,凡是在1990年年满十八岁、十八岁以上的人(即出生于1972年、1972年以前的人),从三十年前到今天都一直没有变,占90%以上的人,存在有年龄变化的人只占不到10%的人,而且,这二三十年来存在的年龄变化差距最多只有十岁或不到十岁的变化差距,决不会有二三十岁的差距。
大家看看,有哪一个1970年出生的人会看起有49岁的年纪?有哪一个1961年出生的人会看起有58岁的年纪?有哪一个1945年出生的人会看起有74岁的年纪?有哪一个1930年出生的人会看起有89岁的年纪?无论是人的面貌、身体结构、言行举止(即言谈,行动,站姿,坐姿四个特征)、眼神、说话语音这五个关键的年龄生理特征表现就是见证依据,和他们现在所满的岁数还相差三十岁以上的距离。

因此本人提醒大家今后不要再这样笼统的去判断某个岁数,不能再这样坚持以人满了多少岁数以及人的年龄次要的生理因素为准就来强横武断地判断别人是相同年龄的面貌特征性格特征与身体状态、相同年龄的人并迫使别人从事相同年龄的人的生活,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而阻止,不仅要误导人的生活,而且还会继续给人制造精神压力还要继续去刻意的重视年龄及年龄的增长认为年龄逐渐增多人就越来越老离死亡越来越近,很多人的疾病死亡就发生在刻意重视年龄及年龄的增长一味固执于自然规律的因素所发生的悲剧。
为了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希望大家多多了解一些情况,不要再这样一味固执于自然规律刻意去重视年龄及年龄的增长给自己找精神负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