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楚汉之争”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但英雄之泪,更不可等闲视之。
项羽不肯渡乌江,拔剑自刎。他这种作法有谁能够理解?
如果当时他渡过乌江,是否还可以卷土重来?

楚汉之争,与第一次秦国灭东方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把楚汉之争看作是“第二次秦国东灭六国”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两点相似的地方:

1、都是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向东方发兵

项羽率领诸侯灭暴秦之后,违背共主楚怀王的盟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并没有如约让先入关中的刘邦做关中王。原本他打算把刘邦封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后来张良用计才要到了汉中之地,因此被封为汉王,定都汉中。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分成三块,让三位投降于他的降将担任关中三王,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让他们监视刘邦,不让他东出。后来,项羽先是杀了韩王成、之后齐、赵之地又乱了,刘邦趁项羽忙于平乱之际,平定了关中三王,占有了关中之地。此时的刘邦差不多拥有了整个秦国故地了。

2、平定的地域与秦灭六国一样

刘邦占有巴蜀、汉中、关中,基本就拥有了整个秦国故地。而其它地方都是项羽以及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所占有,基本也都是原来的东方六国的故地。因此,刘邦东出平定的地域与秦灭六国地域基本相差不大。

所以说,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其实就是“秦灭东方六国”的第二次上演,只是时间缩短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梦想,从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只是秦始皇用了10年结束而已。而刘邦因为项羽的残暴不忠,所以只用了4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成为了大一统帝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
如果渡过乌江的话,那就难说了。其实项羽卷土重来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是那时候项羽已经很累了。那时他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霸王别姬.亚父之死.八千子弟.死的四散的散。统一国家是项羽的愿望,但他更不想让百姓受苦,所以他已自己的方式来结束战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首先来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大潮流是无法阻止的,所以楚汉之争的历史只不过是发生在中华杀下五千年历史中必然要存在的一段,但是又是非常精彩的一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财富。

楚汉争霸

影响一: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而且从汉朝以后我们才被称为汉人。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影响二:文化价值

楚汉战争及前后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以及词语、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为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衣锦还乡、先发制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一决雌雄、楚河汉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十面埋伏、江东父老、霸王别姬、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萧何、鸿沟、冠亚季、冠军、等等,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楚汉之争地图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文化价值,比如我们现在男女老小都喜欢的象棋,相传也是楚汉争霸时期由韩信创造出来的。

第3个回答  2020-03-30
落后的吴越文化是项羽失败的根本所在
  其实楚汉之争,并不是项羽与刘邦两个人之间的决斗,而是以项羽八千子弟为代表的吴越集团与以刘邦萧何韩信等人为代表的苏北集团的决战。通俗一点讲,不过是苏南与苏北两大势力间的决斗。说到底是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较量。
  项羽的亲信,是会稽起义时的八千江东子弟,次亲信是原楚国故地的造反军团如英布等,最外围的则是各地投降将士。项羽的各项军政大计,都由这一部分亲信制定。因此,这一部分人的判断、谋划,直接影响了项羽的各项决定。而在项羽的这一部分亲信中,谋断能力最强的是范增,安徽巢湖人。项羽一直尊称范增为亚父,而且范增已经七十高龄,不可能在最后关头叛项羽而去,而项羽却轻而易举地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原因就在于范增不过是项羽的次亲信。项羽真正披肝沥胆、确信不疑的,只有江东的八千子弟。这八千子弟中,现在有姓名可考并且可以确认籍贯的是故吴令郑昌、壮士桓武。另外名见史记的还有钟离味、龙且、季布等。这些人,勇武有余,智谋不足,在关键时候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拖了项羽的后腿。
  首先,江东子弟才智能力水平欠佳。《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不惟智谋如此,勇武亦是如此。“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以在楚汉相争过程之中,凡项羽亲自指挥作战的,无不取胜。而一旦需要分兵拒敌,吴中子弟却没有一个可堪大任。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龙且部被韩信杀的全军覆没。可以说,龙且的全军覆没,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从此项羽刘邦攻守转换,形势大变。史载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其次,江东子弟向来尚武少文。吴越本来僻处江东,难得接受中原先进文化的熏陶,偶尔出现的伍员、孙武、范蠡、文仲等人,也不能得以长久,更兼吴越连年征伐,不久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吴越一带,子弟们只知斗勇,不知有文。以至于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只知道打打杀杀,不知道收买人心,播洒仁义。甚至有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将一部分江东子弟裂土分王,结果这些人无德无能,将自己的王国搞得鸡飞狗跳,一个接一个地乱了起来,没有给项羽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保障。
  对于项羽取得胜利之后政治制度的选择上,但凡通晓一点历史的,就应当劝告项羽取长补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结果由于亲信中无人有此才识,自然也不会有人进谏,而那些非亲信将领,则巴不得立即裂土封王,自成一国。所以英布被封到九江国后,珍惜自己的力量,不仅没有出兵援助项羽,被项羽逼急了反而投靠了刘邦。反观刘邦,西汉建立后,立即借鉴秦朝和项羽的经验教训,分封王侯,郡县并举,才终于稳定了政治局面。
  所以,项羽的失败,不是其个人的原因,是以项羽为代表的江东集团的失败。江东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所以也就难免项羽乌江自刎已谢江东父老。
第4个回答  2013-11-10
战略上的短视 已经让项羽无胜算了。天下诸侯都反他。就剩下江东还算是他的领地。但是当时的江东开发程度远远落后与中原更无法比拟关中地区。为什么刘邦一次次打败战都能够迅速集结兵力粮草后续源源不断的供给。而项羽的部队是越打越少。以江东对抗中国在以后的 三国吴国 南陈对抗隋朝 都能看出来 江东不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地方。况且项羽当时手下已经没有良将贤臣 当靠匹夫之勇终于难成大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