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6-01-20
增删十次,披沥三载。
一把心酸泪,满纸荒唐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谢谢!!!!
第2个回答 2006-01-20
一、《红楼梦》的主题特征:《红楼梦》骄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1、《红楼梦》的历史性、政治性。该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历史。回顾当时的世代背景,无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
自清兵入关以来,满清王朝内部始终充斥着复杂的权势斗争,王公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落到十分悲惨的地步,杀的杀、砍的砍、流亡的流亡、抄家的抄家。其中雍王朝八王内乱便是最著名的例证。贾府内部的争权夺利、王熙凤的弄权、贾府的衰败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吗?甄府、北静王府、曹府等谁不是这样的后果呢?这个过程曹雪芹看透了。一部二十四史是如此,清史又是如此,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吗?所以书中写了层出不尽的,影中有影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2、《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皇室社会,摧残的是人性。书中大量的篇章并不是写皇族的灭亡,而是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的泣诉,这就是对人类爱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爱的哲学理念雕塑着他书中的主人公宝玉。《红楼梦》对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的哲理,以及宝玉的主导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书中称“二”“爱”同音,园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宝玉为艾哥哥了。宝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于他清楚人的本性的爱是没有出路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甄士隐)是皇室社会为宝玉早已备好的结局,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红楼之书的状诉,已毁之心诉诸笔墨,用艺术的爱寻求一种自毁方式的解脱。所以作者写此书时,疯、狂、痛、血洗悲嚎,兴来执笔狂歌。
书中还有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
二、《红楼梦》的结构特征:《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 “生活世界”。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不是个体的偶然的,而是带有一般的历史必然性的。这一悲剧,是民主与专制、叛逆与卫道思想对峙,进步思想与美好情愫被毁灭的结果(宝黛的民主与叛逆精神是为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这一悲剧,是政治与经济联姻的结果(贾府于政坛显赫,又是皇亲国戚,然经济形势每旷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经济殷实;而林黛玉父母双亡,不名一文,贾薛两家联姻便是一拍即合);这一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综合作用的结果(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会圆滑,不会虚伪。一个孤立无援,一个不合封建礼法规范,与旧制度、恶势力抗争的弱女子,无论呐喊还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与流泪也是一种释解与渲泄)。
三、《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怪胎”。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着脂粉气,“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玉做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终平静。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胸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红楼梦》还善于通过日常生活反复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任何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凤姐总是那么奸诈泼辣,黛玉总是那么伤感而又尖刻,宝钗则是表面上庄重平和而处处可见城府很深。这些不同的性格都是由于人物各自的不同出身、不同教养、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所造成的。因此,不同性格的人物,往往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
《红楼梦》还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把人物安置在生活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抄检大观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封建统治势力向它的反抗者进行的一次集中的大镇压,通过这个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成功地刻画了许多人物。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王夫人,指使和筹划了这一次大抄检。凤姐装作很冷漠的旁观态度,玩弄两面三刀的伎俩。随着抄检,我们看到了园子里众多人物的不同表现:甘心投靠封建统治阶级的袭人懂得这次抄检于她有利,毫不介意地接受了检查;晴雯则相反,坚决抗拒;紫鹃冷静平和,但显然带着很大的反感;因是庶出而要特别维护自己尊严的探春则满腔怒气;惜春胆小怕事,只能洁身自好,唯恐连累自己;司棋敢做敢为,坚强自信等等。在这其间无不流露出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达到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一、《红楼梦》的主题特征:《红楼梦》骄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1、《红楼梦》的历史性、政治性。该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历史。回顾当时的世代背景,无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
自清兵入关以来,满清王朝内部始终充斥着复杂的权势斗争,王公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落到十分悲惨的地步,杀的杀、砍的砍、流亡的流亡、抄家的抄家。其中雍王朝八王内乱便是最著名的例证。贾府内部的争权夺利、王熙凤的弄权、贾府的衰败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吗?甄府、北静王府、曹府等谁不是这样的后果呢?这个过程曹雪芹看透了。一部二十四史是如此,清史又是如此,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吗?所以书中写了层出不尽的,影中有影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2、《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皇室社会,摧残的是人性。书中大量的篇章并不是写皇族的灭亡,而是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的泣诉,这就是对人类爱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爱的哲学理念雕塑着他书中的主人公宝玉。《红楼梦》对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的哲理,以及宝玉的主导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书中称“二”“爱”同音,园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宝玉为艾哥哥了。宝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于他清楚人的本性的爱是没有出路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甄士隐)是皇室社会为宝玉早已备好的结局,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红楼之书的状诉,已毁之心诉诸笔墨,用艺术的爱寻求一种自毁方式的解脱。所以作者写此书时,疯、狂、痛、血洗悲嚎,兴来执笔狂歌。
书中还有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
二、《红楼梦》的结构特征:《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 “生活世界”。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不是个体的偶然的,而是带有一般的历史必然性的。这一悲剧,是民主与专制、叛逆与卫道思想对峙,进步思想与美好情愫被毁灭的结果(宝黛的民主与叛逆精神是为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这一悲剧,是政治与经济联姻的结果(贾府于政坛显赫,又是皇亲国戚,然经济形势每旷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经济殷实;而林黛玉父母双亡,不名一文,贾薛两家联姻便是一拍即合);这一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综合作用的结果(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会圆滑,不会虚伪。一个孤立无援,一个不合封建礼法规范,与旧制度、恶势力抗争的弱女子,无论呐喊还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与流泪也是一种释解与渲泄)。
三、《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怪胎”。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着脂粉气,“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玉做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终平静。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病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胸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红楼梦》还善于通过日常生活反复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任何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凤姐总是那么奸诈泼辣,黛玉总是那么伤感而又尖刻,宝钗则是表面上庄重平和而处处可见城府很深。这些不同的性格都是由于人物各自的不同出身、不同教养、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思想所造成的。因此,不同性格的人物,往往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
《红楼梦》还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把人物安置在生活冲突的漩涡里,用人物自己的言行,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抄检大观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封建统治势力向它的反抗者进行的一次集中的大镇压,通过这个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成功地刻画了许多人物。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王夫人,指使和筹划了这一次大抄检。凤姐装作很冷漠的旁观态度,玩弄两面三刀的伎俩。随着抄检,我们看到了园子里众多人物的不同表现:甘心投靠封建统治阶级的袭人懂得这次抄检于她有利,毫不介意地接受了检查;晴雯则相反,坚决抗拒;紫鹃冷静平和,但显然带着很大的反感;因是庶出而要特别维护自己尊严的探春则满腔怒气;惜春胆小怕事,只能洁身自好,唯恐连累自己;司棋敢做敢为,坚强自信等等。在这其间无不流露出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点。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达到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