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为什么叫吕尚?他是姓姜还是姓吕啊?

如题所述

姜子牙姓姜,氏族为吕,名尚,字子牙,所以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吕尚都是指同一个人。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扩展资料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影视形象

姜尚其奉命代理封神榜、执掌打神鞭,有法宝杏黄旗护体,骑着神兽四不相;深得元始天尊器重,被封为大周丞相,斩将封神,统领着千兵万马的周朝军队,麾下有众多玉虚门人护法卫战;和阐教叛徒申公豹亦敌亦友,最终为西周大军立下重大功劳,在封神台上成就封神大任。

擅长手使无饵直钩的钓鱼法,可令愿者上钩。土遁救助难民百姓,隐居磻溪,垂钓渭水,祸福由命,因不识人间善恶冷暖,生意故败,以此失了夫妻之缘。相貌年老,有人仙道行,武法双修,精通兵法和一些道术,生性厚道老实,喜好学道钓鱼。

更兼有主将领袖之才,与其座下部将多次大败商军。贵为天道灭商之士,天命重任在身,曾火烧玉石琵琶精,得陆压所授斩仙飞刀,斩杀了九尾狐狸精所化的苏妲己等多名反天为纣的劲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0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原来姓姜后来姓吕。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扩展资料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纣王在位期间,有个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精通兵法战略,胸怀壮志凌云。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没 成功。

姜子牙听说西伯侯姬昌招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 迢迢来到西歧。到达西歧后,他没有前去毛遂自荐,而是辗转来到渭水 北岸住下。此后,他每天在渭水垂钓,等待姬昌的到来。

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用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子牙说:“你不知道个中缘由,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招揽人才,他断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栋梁之才。

于是,他斋食三日,沐浴更衣,带着厚礼,亲自前往聘请姜子牙。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姜子牙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9-08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未年人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了贫民,所以姜子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朝,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钓,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
姜子牙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勤学苦读,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可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如今当了姬昌的太师可以说是厚积薄发运筹而游刃有余对内他帮助姬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实行“九一租税制”,即农人租用公田,只缴纳九分之一租税的低税制度;给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为官吏的奉禄,而且子孙可以承袭等。这样,就调动了农人在官田上努力生产、官吏们自觉地搞好本人分地生产的 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有朝一日兴兵伐纣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对外,姜子牙协助姬昌实行光养 晦薄秃孤立瓦解的政策对 商王他表面上表现得 谦和恭顺一心事殷 使商王误以 为周是最可靠的属国姬昌 是位忠心的伯而 在暗中却采取种种手段,拉拢争取殷商王 朝的其 他属国使殷 商越来越孤 立结果许多诸 侯国和部落陆 陆续 续地弃殷而投周,到了后来,殷商虽名为天子,而真正附属于他的属国、部落却连三分之一都不足了。这样,就又为最后消灭纣王,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可惜的是,姬昌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归西了。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姬昌死后被追封为周文王姬发继位亦继志继续为兴周灭商而努力他拜姜子牙为国师并号称为师尚父姜子牙也不改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姬发以图大业。有一天,武王姬发问姜子牙:“我打算减轻刑罚而又能 树立我的权威,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而民众又都能自觉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请问师尚父,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姜子牙说:“如果你杀了一个人就能使一千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两个就能使一万个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杀三个人就能使三军军威大振那么你就把他们杀了如果你赏了一个而使一千个人高兴赏两个人而使一万个人高兴赏三个人而能使三军上下都高兴,那么你就赏他们;如果你能通过法律条令约束了一个人而使一千人遵照执行,那么你就用这法律法令去约束他;如果你能通过禁止两个人的错误行为而使一万个人不再去做,那么你就去禁上;如果你能通过教育三个人而使三军上下都受到教育,那么你就去教育。总之,能够杀一个而惩戒上万人,赏赐一个而激励更多的人,这才是有道明君的权威,幸福之所在啊!”武王姬发听了,顿开茅塞,照着姜子牙的话去做,时时慎于刑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来越多,出师伐纣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这时周朝已羽翼丰满国势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现了土崩瓦解之势。特别是殷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 发生了内忠臣良将被杀的 被杀被囚的被囚 外逃的外逃降周的降周 姜子牙审时度势,认为伐纣的时机已到便亲任主帅统领大军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直取商都。经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迫使商纣王连夜出逃,与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中国历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也便宣告灭亡了,姜子牙终于完成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
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而由于姜太公的雄才伟略更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就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 在我国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姜太公曾在昆仑山从无始天尊学道,后来是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的。在起兵伐纣时,也是通过许多道术之士与纣军斗法而完成兴周大业的。这其实是把姜太公这个历史人物神化了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吕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东吕乡东吕里人(今日照市东),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宛县),子孙从封地改姓,故名吕尚。
吕尚饱学,深明兵法战策,但家极贫。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乃辗转去陕西,在渭水兹源钓鱼为生。约在公元前1123年(帝辛三十一年),当他80岁时,遇见了西伯侯姬昌,姬昌认定他是当代难得的贤才,便礼聘他为专管军事的“师”,又因为吕尚是自己祖父生前日夜想望的人,便又尊称为“太公望”。姬昌死,儿子姬发继为西伯侯,尊吕尚为“师尚父”。姬发立十一年,在吕尚的辅佐下,消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即位为周武王。为了镇压东方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旧城东)、莱(今高密、昌乐)、纪(今寿光)等夷国,开拓山东疆域,封吕尚为齐侯,都营丘,是为齐太公。
吕尚至齐地后,简化礼仪,循应民俗,提倡工商,发展渔盐,齐国于是民附国固。
吕尚著有《阴谋》3卷(一说36卷)、《阴符钤录》1卷、《金匮》2卷、《六韬》6卷。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大水,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子牙。

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这就是太公垂钓的故事。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的天下,于是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这时,吕尚就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后,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过了九年,开始发扬光大文王的事业。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吕尚率领一支军队出行,按预先的约定与其他诸侯国在孟津会师。吕尚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宣誓说:“各方诸侯,带领你们的军队和你们的舟船,齐来汇集,逾期不到,将兴师屠戮。”他率军队到达孟津时,来会集的诸侯竟然有八百之多,可见当时周国的威望之高。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

又过了两年,商纣王杀了比干,囚禁了萁子。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在牧野向军队训话,之后开始攻打商纣王。在这场战争中,吕尚的战略战术的指挥都很得法。

在战略指导上吕尚善于把握战机,他选择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周军甲兵四万五千人,加上其他诸侯国军队,在朝歌南面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萁县西南)和商军展开激战。战略时机的正确选择是周军最后取胜的重要前提。

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因为打前阵的是奴隶,吕尚初战告捷之后,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将吕尚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吕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像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吕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9-08
正史上的姜子牙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子牙、姜太公。他年轻时曾经穷困潦倒,直到七八十岁了,才因为到渭水钓鱼见到了周西伯姬昌,使命运发生根本转折。姬昌把姜子牙请到自己的车上,一同坐车回朝,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太公帮助下,姬昌内修德政,处事公平,妥善裁决了虞、黄两国间的纷争,被诗人们称赞为上承天命的文王。后来,姬昌征讨崇、密须、犬夷三个死命效忠商纣的小国,大规模建设丰邑,逐渐使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政权归服周室。这些胜利的取得,大多出于姜太公的谋划。
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尊姜太公为师尚父,信任有加。姜太公助武王会师盟津�今孟津 ,使天下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人。两年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更加动摇了民心。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力排众议,促使武王发起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纣王焚于鹿台,商朝遂灭。姜太公在帮助武王祭告天神、庆祝胜利的同时,立即开仓济贫,安抚民心,并通过封比干墓、释放箕子、迁九鼎至周等措施除旧布新,振奋民心。
武王在平商结束、
天下稳定后,把姜太公封于齐国,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姜太公成了齐国始祖。姜太公到任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办法,大力振兴当地的工商业,使当地的渔业、盐业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成王年幼�只有七岁 ,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姜太公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周公叔侄。但当时被封于管国、蔡国的武王的两个弟弟不服周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周朝政权,周公在镇压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乱的同时,特意派遣召康公前往齐国,授权姜太公对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五侯九伯的叛乱行为,有代朝廷征伐的特权。姜子牙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挂帅出征,很快平息了淮夷等东部地区的叛乱,巩固了周朝政权。成王七年,周公还政于成王。不久,姜太公病逝,时年已百余岁。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太公的第11代子孙。
由此可见,姜太公虽然出道晚,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辅佐了四个君王�含摄政周公 ,成就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故被后世称为“一手托起三圣人”的旷世奇才。战国人托其名而写成的《六韬》、《三略》,记述了他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理论贡献,被誉为兵书之祖。但由于《史记》成书时距姜太公时代已相隔八九百年,史料匮乏,传说不一,真假难辨,司马迁只好来个求同存异,对弄不细的就概略记述,弄不准的就诸说并存,为后人进一步考究留下了空间,但同时也为后世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千古人龙出新蔡
宋·郑樵《通志》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云“大吕亭,在新蔡县东。”《后汉书·郡国志》:“新蔡县有大吕亭。清阿思哈《续河南通志》卷四:“新蔡县�唐虞夏商 古吕国也。清《汝宁府志》卷二:“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清《新蔡县志》:“唐尧时,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国侯即《书经》所谓伯夷降典者也,至周穆王作《吕刑》者乃其后人。宣王以后,改称甫侯。”由此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封号,然后才是他的国号,即禹对伯夷先封为吕侯,然后才将其地封为吕国,不是先置吕国,后封吕侯。伯夷就是吕氏的肇创者,在伯夷受封前,既没有吕侯,也没有吕国,而这个吕,就现在的河南新蔡,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蔡平侯在吕城基础上重修的春秋故城犹在,面积是明清县城的2.5倍。
至于姜子牙在新蔡(古吕国)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姜子牙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这一段话,大略记述了姜子牙的身世:姜姓,四岳之后,从其封姓,改氏吕,但语焉未详。后经多方考证,明万历年间初修的《新蔡县志》记载:“姜子牙为吕侯之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半属新蔡。”姜寨是新蔡县北的一大集镇,“姜寨春耕”是新蔡古志中的八景之一。明人曹琏《咏新蔡》诗中有“姜寨春和鸟乱鸣”之句�官津,今名关津,即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使子路问津处 。
豫皖交界地区世代相传的姜公背姜婆的传统民俗节目,即发源于此。1958年清理涎河时,曾出土一块汉代石碑,上书“姜尚故里”四个大字。此碑当时运至县政府保存,“文革”后不知去向。
正史上的姜子牙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子牙、姜太公。他年轻时曾经穷困潦倒,直到七八十岁了,才因为到渭水钓鱼见到了周西伯姬昌,使命运发生根本转折。姬昌把姜子牙请到自己的车上,一同坐车回朝,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太公帮助下,姬昌内修德政,处事公平,妥善裁决了虞、黄两国间的纷争,被诗人们称赞为上承天命的文王。后来,姬昌征讨崇、密须、犬夷三个死命效忠商纣的小国,大规模建设丰邑,逐渐使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政权归服周室。这些胜利的取得,大多出于姜太公的谋划。
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尊姜太公为师尚父,信任有加。姜太公助武王会师盟津�今孟津 ,使天下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人。两年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更加动摇了民心。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力排众议,促使武王发起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纣王焚于鹿台,商朝遂灭。姜太公在帮助武王祭告天神、庆祝胜利的同时,立即开仓济贫,安抚民心,并通过封比干墓、释放箕子、迁九鼎至周等措施除旧布新,振奋民心。
武王在平商结束、
天下稳定后,把姜太公封于齐国,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姜太公成了齐国始祖。姜太公到任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办法,大力振兴当地的工商业,使当地的渔业、盐业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成王年幼�只有七岁 ,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姜太公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周公叔侄。但当时被封于管国、蔡国的武王的两个弟弟不服周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周朝政权,周公在镇压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乱的同时,特意派遣召康公前往齐国,授权姜太公对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五侯九伯的叛乱行为,有代朝廷征伐的特权。姜子牙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挂帅出征,很快平息了淮夷等东部地区的叛乱,巩固了周朝政权。成王七年,周公还政于成王。不久,姜太公病逝,时年已百余岁。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太公的第11代子孙。
由此可见,姜太公虽然出道晚,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辅佐了四个君王�含摄政周公 ,成就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故被后世称为“一手托起三圣人”的旷世奇才。战国人托其名而写成的《六韬》、《三略》,记述了他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理论贡献,被誉为兵书之祖。但由于《史记》成书时距姜太公时代已相隔八九百年,史料匮乏,传说不一,真假难辨,司马迁只好来个求同存异,对弄不细的就概略记述,弄不准的就诸说并存,为后人进一步考究留下了空间,但同时也为后世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千古人龙出新蔡
宋·郑樵《通志》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云“大吕亭,在新蔡县东。”《后汉书·郡国志》:“新蔡县有大吕亭。清阿思哈《续河南通志》卷四:“新蔡县�唐虞夏商 古吕国也。清《汝宁府志》卷二:“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清《新蔡县志》:“唐尧时,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国侯即《书经》所谓伯夷降典者也,至周穆王作《吕刑》者乃其后人。宣王以后,改称甫侯。”由此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封号,然后才是他的国号,即禹对伯夷先封为吕侯,然后才将其地封为吕国,不是先置吕国,后封吕侯。伯夷就是吕氏的肇创者,在伯夷受封前,既没有吕侯,也没有吕国,而这个吕,就现在的河南新蔡,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蔡平侯在吕城基础上重修的春秋故城犹在,面积是明清县城的2.5倍。
至于姜子牙在新蔡(古吕国)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姜子牙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这一段话,大略记述了姜子牙的身世:姜姓,四岳之后,从其封姓,改氏吕,但语焉未详。后经多方考证,明万历年间初修的《新蔡县志》记载:“姜子牙为吕侯之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半属新蔡。”姜寨是新蔡县北的一大集镇,“姜寨春耕”是新蔡古志中的八景之一。明人曹琏《咏新蔡》诗中有“姜寨春和鸟乱鸣”之句�官津,今名关津,即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使子路问津处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655974.html?si=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