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字但不按手印,具有法律效力
只要签字笔迹被证明确实是本人所签,该签字就是有效的,捺手印只是证明的程度更高。但是,若日后发生纠纷,对方否认签字,需进行字迹鉴定,相比捺手印的合同举证更加困难。另外,若对方是公司或其他组织,还应当有该公司或其他单位的印章。
拓展资料
合同的必备条款
1、当事人名称须真实、一致;
2、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包装方式要具体、明确;
3、注意验收方法、程序和时间;
4、履行方式须具体:交货方式、结算方式;
5、履行期限须确定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
6、尽量明确本司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7、违约责任要量化为违约金或确定违约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8、解决争议办法为协商、诉讼,约定由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或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合同法
生效。
从法律的意义讲,只要你们的协议约定了双方有权约定的事项,签字也是有效的。如果你们的约定的事项本身就是违法违规、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本身就不存在的事项,那么即使盖了手印也是无效的。
1、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在我国,合同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同法在为经济交易关系提供准则,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3、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常见的商品交换法律形式。
4、我国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参考资料:合同法基本原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只签字但是没按手印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主要针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作出具体解释。
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况下,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成立,合同自成立之日后生效。
合同成立后,如果需要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批准手续的,批准后生效。
合同成立后,不在合同法规定的5种情形之一的,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生效的合同,对各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
扩展资料:
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共计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条。
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五条规定,签字、盖章、捺手印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只签字也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了。
扩展资料
签名
在现实生活中,名字是公民的符号,是公民意志与人格的形式表现。
签名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有人除了身份证上的法定姓名外,可能还有多个供他人称呼的名字,比如小名、乳名、别名、曾用名等,从法律角度考虑,使用法定姓名之外的名字有引发争议的可能,需进一步证明名字与行为人等同。
二是现在社会流行艺术签名,一个识别不出字眼的签名在法律上如何明确行为人身份?所以清晰可识别的签名是法律的必备要素。
盖章
在民事活动中,该私章的不在其数,与签名相比,盖章在法律上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一是如果私章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备案登记不具有公信力。
二是私章是与人分离的,不像签名因个人笔迹有别而“字如其人”,所以盖下的私章是否代表本人的意思难以确定;
三是私章容易伪造,当事人可能因此主张对方所述完全与己无关。
按手印
关于按手印,现代社会一般不会单独使用,除非当事人不会写字,按手印的好处在于明确身份这一点可做到“毋庸置疑”,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绝对唯一性,但需要借助高科技才能识别,所以其缺陷不能忽视。而且按手印不易体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像旧社会的刑讯逼供中,屈打成招的最后一步就是人的手印“被”按在罪状上。
在司法实践上,最为慎重的选择就是签名与按手印的结合。签名是个人自然的书写流露,是个人真实意思的体现,可也有行为人事后不认可他人代签的情况,而按手印虽不易识别,但其确定身份的作用某种程度可一举定纷争,因此,签名与按手印相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是规避风险的实用性手段。
参考链接 中国人大网 合同法司法解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