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用背的,而是用“记”的!平时多读历史教材,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要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学会自主预习,把觉得是重点难点、关键词的地方做标记,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记笔记,让笔记成为课本的一项有益的补充。适用纠错本,不要放过错题或不会做的题。养成总结鬼乃、梳理知识和及时复习的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温故而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3.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读通史,自己整理时代主线,列个时间轴之类时东西挂墙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边写同时代的中国史大事(只放你觉得对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无巨细地都写下来),读书过程中不断补充。比较好的世界史书推荐全球通史,尽管有些错误,但难得在视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识。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在学术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较严重。另外极简欧洲史脉络清晰,有史识也好读,可以看看。中国史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配合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看。你做的时间轴是否精彩不是关键,对比地把中外通史读完才是关键。
如果你真的把书读完了,时间轴做出来了,你的知识框架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取得感性认识。你可以去看历史主题的美剧英剧(唐顿庄园、都铎王朝之类),或者去玩游戏(全面战争、轩辕剑、文明或者其他我在好玩单机游戏的回答里列举的游戏),或者去读小说(比如芮玛丽的波斯少年,了解亚历山大),给自己点时间,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看,直到你发现自己主要的兴趣在于哪个历史时期为止。
利用各种工具查找你感兴趣时期的专史。如果你感兴趣的是西方史中的一段,可以查看《历史著作史》找到主要史书和史料。中国史的主末流更容易辨识,每个时代的官史的资料一般最全(都到了这个阶段了野史什么的就别查了,非看不可的话纳入第二阶段建立感性认识,但是注意存疑,凡是没有注明言论来源、或者来源无法考证的,均应视作谣言处理。谣言也不是没有价值,因为它可以读出当时的民意,不过对于第三阶段来说,野史不足以凭据),此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刘知己的史通也都可以检索该时代的主要资料。当然你也可以偷懒查维基了解领域概况,或者豆瓣相应主题的书单,只是一定要注意鉴别资料来源。面对专史时永远必须以原始材料为第一凭据,以当事人写的当时史为最佳,后人转述概括的二手材料,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应划入第一阶段通史画框架的部分。